许多家长吐槽,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拖拖拉拉、爱磨蹭、写作业慢吞吞的,这样长大以后怎么能适应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呀?可是,时间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我们要怎样告诉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提高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呢?
“时间”对孩子来说太抽象了,孩子真的是很难感知时间,家长也无法用语言跟孩子解释清楚。其实,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应当从培养孩子有规律地生活开始,将时间概念以非常自然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新生儿的吃喝拉撒都是跟着感觉走的,时间概念相当混乱。这个阶段不必刻意调整孩子的作息,尽量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即可。孩子满月之后,家长即可通过给孩子按时喂奶、按时哄睡的方式,让孩子初步形成时间观念。
1岁以后的孩子,除了吃、睡,逐渐增加了活动的时间,家长按时带孩子外出散步、安排孩子午睡,都可以渗透给孩子有规律的时间观念。
2-3岁的孩子,家长可以着重培养孩子有规律、有顺序的生活习惯,让孩子体会“先、后”的时间观念。比如:要先洗手、再吃饭。这个阶段的孩子同时也有了数数的能力,家长可以利用数字将时间具体化,比如:将“爸爸马上就到家了”说成“宝宝数10个数,爸爸就到家了。”以这种方式,让孩子感知时间的长短。
3-5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掌握大量的时间词汇了,比如今天、明天、星期六、春、夏、秋、冬等。但是孩子也仅限于知道,还不能将这些词汇与其表达的时间概念对应起来。这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通过钟表、日历等教孩子认识它们,并且通过对话强化孩子对时间的理解。比如,“明天妈妈带你去姥姥家”、“6月1日是小朋友的儿童节”等。
6岁的孩子,已经有了时间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是时间,这时候家长就要开始教孩子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明白时间是易逝、且无法复制的。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绘本等更多手段来帮助孩子理解珍惜时间的道理。推荐绘本:《假如再给我三天时间》、《我的一天系列(套装共4册)》、《时间旅行箱》、《弗朗索瓦与消失的时间》。
当孩子明白了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下一步就可以引导孩子去管理时间,有效地利用时间。
制订计划表是个不错的方法,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每天的时间表。比如:以时间倒推的方法来安排一个周六的时间。周六早上7点要起床,9点要去公园和小朋友玩,那么为了保证睡眠时间,前一天晚上22点就要睡觉、21:30就应该上床、21:00要完成洗漱……
这样做使孩子具有一定的紧迫感,加强了孩子在固加强了孩子在固定时间内的注意力。计划表由孩子做主导,家长辅助配合,告诉孩子如果哪个环节拖延了,所有的事情都会延迟。如果孩子9点没有到公园,那么为了保证下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只能减少甚至取消这个安排,这样能够让孩子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明白计划好的事情要按时完成,否则后面的计划就无法完成,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当孩子尚在襁褓之中,父母是孩子时间的管理者,精心安排他们的每分每秒;当孩子离开我们的怀抱,父母便是孩子时间的监督者。做好一个监督者,有两点要注意。
以身作则
成年人都明白要守时、守约,约会提前一点抵达是礼貌的行为。要让孩子明白这一点,首先要从家长做起。家长自身要做好时间规划,并且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孩子的承诺。
不唠叨指责、学会耐心等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严格按照时间表完成计划是一件很难的事,家长要学会耐心等待,不要对孩子斥责,更不要因为着急就代劳完成孩子自己该做的事情。孩子穿衣服太慢,不妨就和孩子来一场比赛,看谁穿得快。孩子写作业拖拉,鼓励TA尽快完成,“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在8点之前完成作业的,然后我们一起玩游戏”,把唠叨、斥责变成鼓励,才能给孩子带来正向的引导。
雷明老师说:
让一个天性自由的孩子一步步踏上人生的征途,需要长时间的悉心引领而非焦躁与斥责。家长的态度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对于孩子能否守时的问题也同样。孩子总要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们只能陪他们一程,不能陪他们一生,现在我们能做的,是珍惜好当下不可重来的每分每秒,给孩子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