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借我6万块钱吗?”晚上10点多,大学同学发来长串语音,说买房还差十几万。
我犹豫了很久,不借,好像不近人情:借了,能不能要回来都不好说。
毕竟欠债的才是大爷。
谁年轻的时候,没当过冤大头呢?借钱堪称人间第一冤。
被借钱坑惨的“好人们”
“借钱时是大爷,要钱时是孙子。”经历过要债的人,都知道讨债的痛!
安徽姑娘小薛借给朋友8万应急,到期了朋友死活不还。逼急了,小薛砸了朋友的家。
这种极端的报复方式我们不提倡。可是小薛被朋友借钱不还,伤了感情的心情,我很能理解。
热播剧《余欢水》大结局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是余欢水,我想重活一遍”。结合余欢水窝囊的前半生,我觉得这句话就像是他向世界说“不”的宣言。
借钱这件事,尤其体现余欢水对人际关系的转变。
余欢水借了兄弟吕夫蒙13万块钱,人到中年,买房买车手头紧了,讨债也是一波三折。
而这老赖,所谓的兄弟先是发微信不回,然后骗余欢水说在非洲。
最后理不直、气很壮地说:“就这么点小钱,你至于吗!提什么你要离婚、买车,你想要钱你直说啊!”
纳闷,就这么点小钱,你怎么不还呢?
余欢水被逼到崩溃,嘶吼着说出了广大讨债者的心声:
“还钱!我现在就要!”
“这是我的钱!”
还钱!还钱!还钱!
这俩字硬硬生生把老实人余欢水逼到面目狰狞,当着画展上百人的面,摔啤酒瓶子。
甚至吕夫蒙说要断交,余欢水也认了。
一场讨债,扯下成年人之间最后的体面。
谁都不想站着借钱,跪着要账。
借钱有风险,慷慨解囊需谨慎。
这两种钱尤其不能借!
要想不做被坑惨的老好人,那就只能做“狠人”。这两种钱,尤其不能借。
a. 救急不救穷
当年吴孟达失业,向同班同学周润发借钱,被周润发拒绝了。
是周润发穷吗?不是。是因为吴孟达那段时间一直在赌博,把钱都输了。周润发再给他钱,谁能保证吴孟达之后怎么样呢?
虽然吴孟达有很长一段时间怨恨周润发,可是周润发却是很道义的,牵桥搭线,帮吴孟达介绍工作。
在朋友想借钱时,我觉得需要像周润发一样有选择地考虑对方的情况。
急,往往是人生险境。穷,必须究其原因。
救急不救穷,才是明智的选择。
b. 远离那些缺乏界限感的朋友
有小伙伴会说:“人家拉下面子来借钱,肯定是走投无路了才来麻烦自己的。更何况人家找自己借钱是对自己的信任,不好不借。”
很遗憾,不是每一个朋友都有界限感。
一位前同事,每个月到了8号,都会向我借300块钱,应急还花呗,借了半年之久。
最后我发现,她是预设好了最后一道防线:我的300块钱。
其实她每个月工资1万多,也没有什么危难,精打细算是不会欠债的。
知道自己成了别人的免息小金库,我感觉自己被骗了。终于,我拒绝了她的借钱。
不能别人一张嘴,你就认倒霉。建立界限感,首先要自己亮出态度来。
别人没你以为的脆弱
刚刚大学毕业的妹妹,借钱给别人钱的时候,豪气干云,差点以为她有几个亿:
“人家跟我借,我就要借啊!有两次,我都是从自己的借呗上借出来钱,转给人家。”
“那个学长在我大一的时候特别照顾我。所以昨天他跟我借1000块钱的时候,我都直接没有问原因,直接把钱转了过去。”
几个菜啊……喝成这样。
自己欠的借呗还有几千块钱没还清,急着充当陈近南做什么!
我很能理解妹妹为啥会这样做,因为她把自己对“拒绝”的感受,投射在了别人身上。
妹妹曾经跟我借钱,被我拒绝了。
她说,她当时心里很难过。
于是,她就认为“拒绝”会给人带来伤害,所以自己也不拒绝别人。
其实,不敢拒绝,就是把自己内心脆弱的一面投射到了别人的身上。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别人没你想象的那么脆弱。况且你不是他唯一的指靠。
被拒绝,一定会难过。可是,你不能因此就打破门牙和血吞地去做债主。
每一个人的生存资源都是有限的。量力而行,才是对自己财务的负责。
不自量力借钱,只会让自己委屈
借钱时,过度牺牲会造成委屈,而委屈对关系又有极大的杀伤力。
一个闺蜜跟我吐槽了她爸最近是有多么可恶:
她爸爸一直在北京打工,给弟弟上学赚生活费。
她毕业之后,看不下去,拍胸脯说:“弟弟的学费,还有大四的生活费我包了!”
接下来的一年,闺蜜却失业了。即便如此,她依然倔强,不愿意让爸爸担忧,借钱给弟弟交生活费。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爸爸给弟弟三千块钱考驾照,整个人都崩溃了。
她委屈地大哭:“我为了帮爸爸,自己背着债帮弟弟交学费和生活费,现在看来,他明明有能力给弟弟出钱啊!”她委屈,她觉得自己做出了牺牲,而且是一场大家都不怎么在意的牺牲。
我也很心疼这个闺蜜,因为她刚毕业,不仅给弟弟交着学费生活费,自己还背着自己的助学贷款。
她做了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帮助自己想象出来的“弱小”家人,结果换来的只是委屈。
委屈,只会把她和家人的距离推得越来越远——因为,人会本能地远离让自己委屈的关系。
正如心理咨询师吴婉莹在《关系界限》一书中说:
如果你一味付出,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关系往往会达到崩溃点;
让关系避免崩溃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崩溃点前,建立止损点。
允许你不借钱的朋友,才是真朋友
为什么中国人羞于拒绝借钱?因为太多人觉得,关怀自己=自私。集体主义的逻辑是,他人的感受优选于自己的感受。
可是,自己需求无法满足,关系便没有意义。
同时,也会有人担心谈钱伤感情:“我拒绝给他借钱,他会把我拉黑吗?”
不借钱确实会伤一时的和气,但是,相比较能换来健康平衡的关系,忍受这种关系中的“张力”,我觉得是值得的。
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拒绝借钱就离开你。拒绝一次借钱不等于拒绝这段关系。
可持续的关系,有弹性。
反之,不借钱就伤了和气的,金钱观不一致,也没有必要做朋友。
想明白之后,我给开头提到想借我6万块钱的大学同学,转过去1万,附上一段话:“明年我要换工作,交房租,所以需要预留一部分钱。只能帮助你这么些了。”
这段话发出去的时候,我心里舒了一口气:双方感受都考虑到的感觉,真好啊!
人还是要“狠”一点,“自私”一点。与其过分讨好别人,不如多爱自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