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系统论,这是一个比较庞杂的命题。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这是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奠定理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单项因果决定论,虽然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但是它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的的整体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适应认识较为简单的事物,而不胜任于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商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子。正当传统分析方法束手无策的时候,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因为它既可代表概念、观点、模型,又可表示数学方法(所以才有Approach这样一个不太严格的词)。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工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
“许多人手会让工作变得轻松”---通常大伙儿是这么想的,事实是许多人手会让工作变得更多。
分割成本。分割设计任务出现了子任务定义和接口定义。随着设计的进行,这些接口不断需要解释,不论它的记述多么准确。理解上会产生分歧。定义上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解读时会发生冲突。所以,为了简化制造,所有组件中的通用元件必须标准化,必须建立某种通用的设计风格。然后,这些分离的部分必须集成在一起(这是对接口一致性最终测试)。
学习与教授成本。如果n个人协作进行一项设计,每个人的设计工作包含学习l和设计d,那么当n个人分担该工作,总体工作量不是l+d, 而是nl+d。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设计中的结构化沟通设置,这是降低设计过程沟通成本的必须的,而且变更控制需要提前约定好(一是只影响自己的部分,二是已经影响其他部分的,需要与其他设计师协商)。
那么如果这些都要控制好,需要什么?真正的挑战在于保持概念的完整性(该优点有时被称作coherence内聚,consistency一致性,或者uniformity of style风格统一),组件原则的正交性orthogonality,妥当性propriety和通用性generality。这样造就的成功范例不少,但是也有成功的异议,就是参与式设计。用户有权力在他们使用的产品的设计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样也是精明而公平的,但是只能局限于让预期用户的少数代表参与设计过程。
(现在创业的小伙伴越来越多了)如何在团队设计中实现这个完整性的愿望?系统架构,用户界面设计,利益相关人的需求和愿望。(最难的是弄清楚隐含的目标和约束条件,即利益相关人自己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的那些目标和约束条件,这只能深入团队成员分析其使用工具和所处环境及相关处理方式,深入剖析方可获得)。
协作何时才发挥其优势?当然是概念探索阶段,激进的可选方案构思。头脑风暴算一个(竞争是另一种好的协作,用竞争的压力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竞争是另一种协作,但是未计划的设计竞赛会导致产品斗争(所以设计评审是协作中最有价值的,特别是多科目 的小组评审)。
对设计而言,协作何时无用?幻想式概念设计尤其不适合多人协作,只能改进设计。协作设计的幻想式模型反映了对概念完整性的不关注(可能这就是委员会设计committee design的由来吧)。所以,概念设计尤其不应该多人协作,一旦探索阶段完成,并且选定了基本主题之后,接下去概念完整性就要主导一切了。设计智能是源自一名主设计师,设计团队只能是支持,而不能分解他的设计。(两人设计团队互动产生的思想是原来的两倍,原创性思想也是原来的两倍,同时增加了快乐,导致两人团队愿意去尝试更困难的任务。)
ps:图形化的展示是非常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