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这个最熟悉又最难启笔的话题,让我认真地想着应该从何说起。
我出生在八十年代初的广西农村,那个年代的农村,处于刚刚解决温饱但仍然物质奇缺的年代。农村的家庭,比物质更缺的是文化教育和父母亲情的陪伴。政策刚刚开放,正值壮年的农村父母辈们,都玩命地干活想多赚钱,同龄的玩伴们几乎都处于完全放养的状态,父母能给予的所有就是吃饱和穿暖,这是农村家庭的普遍状态。
我的父亲也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年才回来几天,母亲则在家带我和哥哥,还要每天外出务农。与别家不同的是,自我记事起,母亲都尽可能带我们哥俩一起外出做农活,她干活,我们哥俩就在旁边的田埂上、山岭边、树底下、小河边玩耍,有时也会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我们哥俩做。
到了晚上,那时农村普遍还没有电视机,忙完家务,要么各家互相串门一下,要么就早早睡觉了。我们家则还会有固定节目,每天睡觉前,母亲会给哥俩讲故事。而那时,并没有什么故事书,家里只有几本厚厚的长篇小说,母亲就每天晚上给我们讲长篇故事。无数漆黑寂静的夜晚,在偏远的农村童年,这是相当高级的享受了,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很多年以后,我回忆起童年,就会闪现出那温馨的画面:昏喑的电灯泡下,母亲背靠床头坐在中间,手里捧着厚厚的小说,抑扬顿挫地讲着故事;我们哥俩分别躺在两侧,一床大被子盖住三个人,漏出两个小脑袋,忽闪忽闪着两双眼睛,不时地插嘴问话,直到两双小眼睛渐渐闭上睡着......
稍长大些,我上学后,平时遇到哥俩哭闹或家短里长的争议事,母亲也会耐心地反复和我们哥俩讨论、讲道理。母亲也会常和哥俩谈谈心,聊聊邻居的孩子和学校发生的事,鼓励我们更加发奋上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活现状。对于哥俩的学业,她也是竭尽所能地指导。
这些,都不同于农村家庭普遍的棍棒教育和放任自流。母亲有时也会跟相好的邻居老太太谈起:别人家是赚钱,我是赚孩子。而我们哥俩,也一直乖巧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从小就是村里有口皆碑的“别人家的孩子”。
直到现在我们哥俩在省会城市立足并都已结婚生子,虽没有大富大贵,却依然是村里老人时常谈起的“别人家的孩子”。而母亲也跟我住在一起,偶尔接送下孙子,做点家务,健康安逸平静。这几年我时间允许时也尽量休假带全家人出游,母亲跟着我去了桂林、广州、西安等地度假,没有让太多的遗憾留给自己和母亲。
母亲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也不奢求儿子们大富大贵,每次祭祖口里只是念叨着,全家健康平安顺利之类的简单愿望。我想,她已经实现了她当年悉心培养我们哥俩的人生梦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