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今年又将安排老师去乡村学校交流,看了石英梅同学的支教故事,倍受鼓舞,当天就提出了申请,这将意味着,在未来一年里,我会每周确保一天去乡村学校讲课、听课、教研和活动。
这并不是冲动的选择。因为生长在农村,15岁前接受的是标准的乡村教育,一种埋藏在心底的感情支配着自己作出这个主动选择。
第一次见面是在我们学校会议室,两方参与交流的二十多位老师和领导分列而坐。相互认识是第一步,明确交流学习的目标、端正学习的态度、把握学习的机会,几位领导亦庄亦谐地讲几段话标志活动正式启动啦。
我被分配到沙沟茶棚小学,一所五百多名同学和几十名年龄偏大教师组成的完全小学。沉稳又直爽的韩校长说,20位老师的年龄超过了50岁。去五一班教室,看到数学李老师就属于这个年龄了。
困难无法一一列举,因为还有师资更困难的学校。除了学校各类事务协调,韩校长自己担任五年级数学老师和一个班级的班主任。
今天你去教导处了,那里的办公桌椅都是我们老师们自己做的。已经有15年乡村小学校长经历的韩校长笑呵呵地说。
和“支教”相比,我更喜欢“交流”这个词。这是一个更平和的词,听上去也多了一份平等和尊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言行举止间无不充满了质朴,一种属于乡土的自然和纯净。
城区学校硬件更早更好一些,这始于优先打造重点学校政策的倾斜,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目前的均衡化发展极大改变了乡村老师的办公环境和教学设备。一直在乡村教学的老同学说,我们的硬件条件已经和城区不相上下了。我们也有心理咨询室,微机室,只是缺少专业教师,还没有正式开启活动。
我们四人或者说这十一人未来的交流前景如何呢?
我和三位同事统一下思想:做三好学生,主动沟通好,专业服务好,交流成效好,真正为这所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
我的三大计划已经在心底生成。
一是课堂以儿童哲学为主,辅助科学和心理健康课;
二是当下家校合作的诊断和建议;
三与教师或学生的深度访谈,调研我亲爱的故乡的教育现状,适切地给予支援。
第一天走进这所美丽的学校,我和六年级学生一起通过寓言故事讨论了关于适应、改变和底线的话题。这也是首次认真地和同学们讨论儿童哲学。多名同学的发言让我体验到对话的乐趣。
一位老师问,哲学课是不是匡正三观的?另一位老师说,好像是辩论课吧?
我老老实实地说,我是边学边教,希望通过哲学讨论课启发同学们思考,讨论的问题好像没有标准答案。思考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享受,这或许是人之神圣之处。
韩校长得知我们学校举办读书周活动的消息,提出要来观摩学习,他说,自己也在思考如何把读书系统地开展起来,希望可以一点点实现。
我非常高兴听到他的打算,表示特别乐于提供一些建议,如果身边的教育人都爱上读书,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