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参加《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共读已经两周了,对于我来说,在没有接触这本书之前,自己对信息技术的教学了解得很少,很多知识似懂非懂,而这次的共读,一下子就让我找到了传统课堂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之间的显著区别,受益颇深,今天就“以生为本”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教育教学认知水平的提升,我也很早就意识到教学必须“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总是很自然地变成了絮絮叨叨、喋喋不休、反复强调的讲授型。总是担心学生年龄太小,理解力不够,于是,不放心,也不敢放手把课堂的主要时间让给学生,更不用说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了,因为怕学生没有这个学习能力。所以,一节课下来,主要还是我在讲,学生在听,在被动地接受。通过学习,我觉得王博士的十二字教学心法特别好,“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是快”,教师占用时间少,说的话少,提示给得少,学生的时间和机会才会多;教师只准备必要的少量的教材内容,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促进学生产生思维碰撞,让他们有创造课堂好教材的机会;教师不要仅仅只想在每一节课里追求快,不应只追求于快速地让学生知道答案,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应为追求进度而减少课堂活动的时间,而是需要从单元、模块的整体视角下统筹安排,从慢开始,为后面的“快”打下扎实的基础。
“改变顺序,翻转理念”,也是以生为本的体现,书上提到的老师上课的模式那么的似曾相识。看似探究,其实学生都是顺着老师设计好的道路一步一步地走,看似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其实参与面并不广。而通过改变课堂教学顺序,课堂开始展现以全体学生为本的新貌,学生开始参与对话与思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碰撞、升级。小改变就会有大收获。我不禁回想起不久前教转述句的过程,出示例句-指导观察-指名回答-小结方法-巩固练习,当时觉得课堂挺顺利,听完这一讲,认真进行反思,的确如老师所说:学生仍然在老师的套路里,方法是几个优秀孩子的观察思考之和,大部分学生都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如果改成:抛出问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学生自己尝试小结方法-小组内交流完善-小组推选代表参加班级交流-总结方法-迁移运用。那么,所有学生就都参与了学习过程,在探究中学习,每个孩子都能在观察中有发现,在思考中有所得。所以,对于自己的课堂,今后也要学习这样顺序的改变,让学生先进行探究,再通过小组活动总结出方法,最后再迁移应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迁移应用,将是我今后课堂教学中尝试的一个教学模式。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明白行为背后的目的,最终的目标是要把课堂学习还给学生,就像文章中所说:“面对新技术,我们要把信息技术转化为课堂教学有益的工具,帮助我们向以生为本乃至学生中心的课堂。”
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在导师的引领下,跟着伙伴们的脚步,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