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想到,一个书展的门票能从5元10元炒到100元200元,难道看书不是件特别冷门的事吗?
一周多前就知道2020年上海书展的消息,但总是犹犹豫豫没下定决心要去,我闲的时候大家都在上班,没有人陪,一个人逛展总是寂寞的,拖着再说,毕竟能有多少人抢着去看书展呢?
结果到买票的当天我才发现,第一天到最后一天,日常加夜场所有的票都售空了,供不应求,我这是大大低估了它火热的行情啊,我没把它特别当回事,人家可是香饽饽呢。
好在误打误撞进了一个读书群,大家都在讨论书展缺票的事,有个群友抖消息说官方又放票了,只放了工作日的日场票。正中我下怀!我就是想白天去逛逛,抓紧抢到了一张珍贵的门票。这么一折腾,竟然就觉得非去不可了。
第二天上午麻溜收拾收拾东西就出发了,主办方限制黄牛炒门票,设置了一人仅能够一票,入场需要出示身份证的规则,所以身份证、口罩、购票短信、健康码这四样是必备的。
书展举办地‘上海展览中心’离开地铁口有挺长一段路程,37度的至夏高温让这段路程显得更长了,把人晒得浑身滚烫,幸好我的胖子老公没过来,不然还没进场馆,他不得在路上就热化了。
上海大大小小的展览去过很多了,这却是我第一次来书展。上海展览中心一分三幢楼,进门左边一幢,中间一幢,右边一幢,相互又贯通,我也不知道应该先去哪一个,凭直觉右转走进了右手边的场馆。
比起其他艺术展、商业展,书展的展位布置显得“朴素”很多,也对,毕竟书和内容本身才是大家最关心的。
一个个展位是以出版社为单位来展示的,我在这里收获的第一件事就是:原来有那么多出版社,而且每家出版社都有各自比较擅长的出版类型、书籍偏好甚至装帧风格。在某家展位上翻到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会自动惊叹一番:啊,原来是这家出版社出版的!
之前就听说门外汉和内行人选书,一个很大的差别就在于:是否知道要选出版社。同一本国外著作,不同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很有可能是由不同的人翻译的,也拥有不同的装帧设计和排版,所以从内容和颜值上都有很大差别。我想,今天一下子看了这么多出版社的展位,至少让我离“资深阅读者”又近了一点点吧。
不管是去商场逛街还是看艺术展,我的一个习惯就是只要还有体力,每个店铺每个展位都是不能漏的,因为很多惊喜往往是藏在那些容易让人忽视的‘隐秘的角落’。可能这也是以前读研写论文的时候需要考察各个公园,诺大的园子每个点都要完整地看一圈养成的‘职业病’吧。
这次逛书展又再次应证了“隐秘的角落藏有惊喜”的理论。逛完第一个馆的时候已经非常累了,看到的书也没有特别想购买的冲动,我忍住转身出门的冲动,好好休息了一会,就鼓起勇气去了另外的两个馆,在二楼最里面的角落里看到了一家出版社,它有着别的展位没有的熙熙攘攘,翻书的结账的都有不少人。
凑近去一看,是我最喜欢的设计/艺术/旅行/建筑/绘画领域,还有很多港台地区出版发行的网上找不到的书,对我来说,这些美学领域的又大又厚的“图册”型书籍是电子书最难以取代的类型,是能用来收藏、甚至只是摆在家中装饰的,买来最不亏的一类书了。而它们动不动几百的价格都自带高冷气质,平时只想路过翻一翻而已,对比下来,今天书展现场价格实在诱人!我在其中翻到了两本我最感兴趣的“英式花园”系列,一本是英国各个朝代不同风格的花园图集,还有一本是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RHS屡次获奖的花园作品详解图集,像淘到宝贝一样幸福地买了单。
图册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真重啊!拎回去的路上一直在提醒我这是份沉甸甸的幸福!
了解了更多出版社,淘到了书,这次一个人的书展探索意外地充实。每一次出门看展,能对一样事物增进一些了解,应该就是值得的。庆幸自己克服了自身的懒惰和没人陪的孤独,最终还是来看展了,事实上,这样的事一个人去做也别有趣味,也只有一个人去做才能痛快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