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寻找产品切入点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第二章读后感:
任何时候,接地气的话——也就是说人话,更能让人感知世界的奇妙。
什么是产品?面对诸多官方的抽象解释,苏杰老师义不容辞地抛出了自己的句子:
一、“产品就是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
1、简单直接粗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而且产品的方向问题也不是问题了,因为“某个”的指向恰好就是“定位”的工作。是的,我们需要在细分市场中找到机会,找准明确的切入点。
2、“问题”也不是那个简单的问题了。除了一般意义的需求,场景等关键词,书中提炼了“用户:谁的问题”的观点。也就是你的目标用户在哪里,再围绕他们做对应的工作。但这也是许多老板,产品人,营销人容易忽视的问题。可能开始还记得的,越到后面就越不重视了——仿佛是一个bug的存在,几乎很多人都会重蹈的错误。突然想起了张爱玲的一首诗《非走不可的弯路》。
项目启动的时候,需要找出关键核心用户(核心需求),有人描述其为“种子用户”,“关键人士”(是从种子用户里再筛选)。这个时候,因为自身的有限资源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把所有人的需求都满足得了。竞争的优势来自差异化战略,次要用户需求也许无法真正体现你的优势所在。
3、产品的卖点提炼不是简单的123,它应该是满足了基本功能,要求和欲望之后,去探讨深层次的人性,情绪,情感等问题。包括普通大众的理想,愿望,恐惧,虚荣等等心理需求。但是在工作以及创业过程中,这个“需求”很不好确立,有不少老板投入大量资金之后,发现原来只是一个“伪需求”,宛若鸡肋,食之无味。
无论怎样,我们都得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出这个需求切入点(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着做一个尽善尽美的东西出来)——“因何而动”,起源问题,初心问题,或者是价值发现,市场趋势,创新问题等等核心关键问题需要研究清楚。《启示录》里面提到了从用户的一系列负面情绪出发,如“愤怒”,“吐槽”,“不满情绪”等地方,去寻找机会点。赞,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方法。
而且,还极不容易抵抗诸多诱惑——比如某些客户的比较大的订单,但是这个订单又与自身的定位(包括目标用户)或战略方向不符,该如何决策?实在难啊,因为创业初期,首先可能更多考虑的是盈利,生存,怎样活下去的问题。
《启示录》这本书的作者就建议说尽量不要为诱惑所动,忘了初心。他提到了将“核心用户”作为参考第一要素,但是还是见仁见智,以及实际情况定夺吧。(哈哈哈,你行你上啊,等你真正来创业了就说不话了)
4、越来越多成功大佬,都在阐述一个洞察:创新的机会就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专注于当下,留意某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也许离发现新产品的日子就不远了。《启示录》举了谷歌的发展历程的例子,说明成功的产品往往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只是新瓶装老酒。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个“新瓶”做得更好,更方便,更便宜,改变了消费者对“老酒”的印象。
二、产品的分类
常见的产品分类维度也为创业方向提供了指导意义。主要选取其中两个分类:
1、从产品与用户关系角度:
分为单点,单边,多边;其中多边又可以分为双边,三边等。计算器是典型的单点用户型产品(只有一个用户使用,未尝不可脑洞地把它打造成多边型产品?);电话是单边用户型产品(起码有人跟你互动了,需要一群人一起使用);多边用户型产品一般是平台型产品,有很多人一起互动(如由提问者,回答者,围观者构成三边等)。
2、用户需求角度:
从需求角度,可以分为6大类:
a、工具,用来解决单点问题。如词典,墨迹天气,坐车网,抢票软件,高德地图,今日头条等等。
b、内容,价值观过滤器。如文章,图片,视频,声音,问答等等有价值的信息。
c、社交,彼此互相吸引。比如论坛,聊天室,社区社群,陌陌,探探,微信,脸书,line,世纪佳缘等等。
d、交易,做生意卖东西。有自己卖货的,有做“交易平台”的(就是自己通过服务卖家和买家,让双方在平台上交易)。“交易平台”是典型的双边启动,需要同时有足够多的买家和卖家,才能玩转。
e、平台,复杂的综合体。是一种同时满足多种角度的产品形态,是一种生态商业模式。
f、游戏,打造平行世界。也就是真实世界的副本,其玩法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