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江
今天培训所听到的大多数故事与理念,与我最近阅读的这本《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一起,对我个人进行了一次思想的洗礼。让我渴望做到一个教育家该做到的那样,请孩子把他的手也给我。
我个人如今对教育过程的理解这样子的:对孩子的情绪情感需求表示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用不带威胁安全、评价人格与批判品质色彩的言语将孩子的真实感受与我们的期待做出陈述性表达(比反问、疑问强得多),最后在尊重孩子自主权与独立性的基础上,进行不良行为的限制和不良情绪的引导,或者对其努力的行为本身进行赞赏(而不是对其人格和品质,这应该让他自己去生成评价)。
单纯一遍的阅读和浅薄的理论、实践知识储备并不足以让我产生更高层次的理解,但通过学习我越来越坚信我可以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
很多教育理论都能在生活老师的工作中得到体现与发挥作用。比如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6-12岁少年对勤奋感的需求,让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其成就动机的培养和引导;而12-19岁少年对角色同一性的敏感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孩子在他自己心目中的角色定向情况,注重他评与自评的协调统一。
再比如马斯洛需要层次里将自我实现定义为成长需要,作为超脱了基本需要的存在,更应该得到我们老师的重点关注与引导。
最后,既然都把自己学到的一点浅显理论显摆开了不妨再多引申一条: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观中对小学儿童由服从权威的他律道德转向初步乃至真正自律道德阶段的道德特点论述和科尔伯格在前习俗水平走向习俗水平的论述,都让我学会了应该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孩子的成长同样有一些不能跳过的阶段需要我们科学地对待。
没有坏的孩子,只有坏的教育。我清楚的知道仅仅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书上的一些教育理论和最近才养成的阅读习惯还不够我发展的需要,所以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真正的对这些理论这些思想进行共读和学习,我希望做一个教育家,虽然我并不完美,但现在的我越来越渴望自我实现与完善,就算我最后只是教育发展路上一个不起眼的炮灰,我也会为自己选择挑战多彩人生的选择而骄傲。
从我认识运城国际之前我就开始渴望这样一个环境,当我遇见运城国际,遇见南明,就更不会选择与他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