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宝镇生活了十几年,也经常会去七宝老街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千年厚重的文化。
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会有感情,史料记载,最早七宝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因一座祠堂而得名。
五代十国时期,陆宝庵迁至吴淞江(今苏州河)边,吴越王钱镠曾驻跸其中,将“陆宝”误为“六宝”,赐“金字莲花经”时曰:“此亦一宝也,”遂将“陆宝庵”改名为“七宝寺”23。
北宋初年,又因吴淞江江水啮岸,七宝寺再次迁于蒲汇塘北横沥港西(今属闵行区七宝镇);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皇帝赵恒敕赐“七宝教寺”匾额,由此七宝镇正式得名。
七宝老街,是一条集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商业旅游景区,沿街有400多家商贸、餐饮店铺,并分南北两大部分,南大街以特色小吃为主,北大街以旅游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
七宝老街历史文化风貌多为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商业街市以明代古桥,蒲汇塘桥为界,分成南北大街,标志性的建筑有七宝天主堂、东岳行祠斗姆阁、东岳行祠四面厅、明代解元厅等,体现了上海市郊典型的江南传统城镇中心的历史风貌、宗教文化和地域特色。
七宝钟楼位于钟楼广场,是七宝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传说中的七宝之一氽来钟就藏在这里。
蒲汇塘桥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已逾500年,由七宝北镇人徐寿与张勋共同筹划募资,择址修建。
随着塘桥的落成,以塘桥为中心,南北大街为轴,东西向街巷逐次排列,形成了七宝古镇“非”字形的市镇布局,奠定了七宝市镇迥异于一般江南水乡集镇。
七宝教寺始建于五代十国后晋天福年间,原名陆宝院,是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的后裔陆机、陆云的家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改名为七宝寺。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皇帝赵恒敕赐“七宝教寺”匾额,从此二陆的香火祠正式改为正宗的佛教丛林,此后香火日隆,寺院日盛。
东岳行祠斗姆阁位于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和生物学院,是七宝古镇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它的建造年代无从考证。
清嘉庆元年(1796~1820年)被改建成了戏台,阁前供奉斗姆神,阁后演戏给城隍看。
自古相传,“七宝有七件宝”,民间流传的说法是指《金字妙法莲花经》、飞来佛、氽来钟、梓树、金鸡、玉筷、玉斧。
金鸡、玉筷、玉斧,并没有真正的实物,但民间对七件宝物的存在深信不疑,历代相传。
七宝特色小吃
七宝糟肉
七宝糟肉早在清末民初就成为当地居民最喜爱的家常菜之一,需由猪肋夹心猪肉,用盐腌2至3天后取出风干,再加糯米与酒酿封入坛中半月,食用时蒸熟即可。
七宝方糕
宋朝著名文人范仲淹小时候家境贫寒,一日三餐全是粥。每到冬夜读书,他就把粥盛在盘子里冻结,然后割成一块一块的,肚子饿了就吃上一块。
他的同窗好友石海卿知道此事后,便叫人用糯米粉仿照范仲淹的制作方法,做成了糯米糕,天天送去,一直到范仲淹中举,他们给方糕取名叫“白软糕”。如今的七宝方糕就是由此流传下来的,有祝愿高升的寓意。
七宝羊肉
七宝羊肉最早是从清朝宫廷传出来的。据说是慈禧太后最喜好的宫膳,可补中益气、开胃健力,治虚劳寒冷,滋养御风寒,生肋,健力,利胎产,愈疝止疼,选精羊肉,冰糖,西洋参,红枣等,小火焖上4—6小时,质地软嫩,甜香如蜜。
七宝老酒
七宝老酒从早期的“七宝烧”流传至今,品种多达30余种,七宝大曲、上海大曲、熊猫大曲等众多品牌皆为七宝老酒,酿造技艺也是传统的续渣混蒸法,其工艺考究贴近自然,成品气味清香,入口绵甜,酒香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