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们最怕的可能是「无聊」二字。开车、吃饭、做家务的时候要听播客看视频,坐地铁、坐公交的时候要刷新闻,走在路上的时候也要抓紧时间听几本有声书……任何东西都宣称要填满你的碎片时间,有一分钟空闲都要拿手机出来刷4个15秒小视频。
当一切东西都发誓要消灭你的无聊,无聊就变成了稀缺的资源。
在飞机wifi被发明出来之前,机舱大概是一切外界联结被迫切断的据点,我干脆用来发呆。
难得有这么几十分钟时间,我就坐在那里胡思乱想,或者啥都不想;也不听音乐,脑里bgm只剩一些来源不明的耳虫。
想起在美国实习的时候,朝八晚四,下班往家开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想,专心留意stop sign和简陋的红绿灯,还有过马路的人。到家如果发现头顶星空晴朗,打开车窗躺着也看一会儿。
我没有掏出手机照相,因为那并不是什么有意义的或者是值得纪念的景色;它就平平常常地在那儿,刻在我一边发呆一边四处张望的脑子里。我想起了很多和它有关的事情,和天空有关的,和stop sign有关的,和红绿灯有关的,或者也都没有什么关系。它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只留下一丝丝回忆中的感觉。
神经科学是这么解释“发呆”的:如果我们在集中地做一件事情,不管是读书工作的正事儿,还是打游戏看视频的闲事儿,脑子里对应做事儿的部分就会激活。但是当闲下来的时候,脑子也并没有真的“休息”,而是一些更深层的网络开始活跃,这叫预设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它联系着关于自我、记忆、他人与未来的区域,联系着回忆、审视与想象。我们会在发呆的时候想到许多事情,甚至忽然想明白许多事情。这些都不是有意地去“想”能够捕捉到的东西。
所以,当世界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抢夺着我们的感知的时候,是否也在抢夺着我们真实的身体于当下的“存在”?我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至少这种无聊是真实的存在。它隔离了一切想要从十万八千里以外、通过手机或者其他介质工具跟你相连的事情,那刻,是一个百分之百真实的我,百分之百地活在围绕着我的真实的空气、星星、甚至stop sign和红绿灯之间。
没有什么事情发生,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发生。这一刻就是最好的。
但想要摆脱各类信息的诱惑、自由自在的无聊,越来越难啦。
偶尔无聊真是一件好事,别说这是在浪费时间。
20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