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约星期二》复盘简单记录:
陈乐军:生老病死都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
享受陪伴孩子,享受陪伴父母的时光,享受读书成长,享受生活。
人到四十岁,上有老下有小,真的不易啊。
宋云鹏老师:有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对待问题才是问题的关键。
层层叠叠为了活下去,我内心渴望和现实之间差距。
云鹏老师: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经历不同的事情,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当孩子到了高中,小学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我的感悟:
要享受生活,享受陪伴孩子,享受陪伴父母的时光,享受每一个当下。心态要好,一定要乐观。人生中除了生老病死,除了健康问题,都是小问题。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不过都是一些情绪问题。我自己要成为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为自己赋能,同时也疗愈着自己,温暖自己。
王光华:不是在痛苦中沉沦,而是在痛苦中重生。
张二艳: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云鹏:谁也影响不到我的生命状态,只有我自己能。
XJ:一念转,天地宽。
宇萍老师:敢于敞开自己,内心里黑暗的角落才有光照耀进来。
张二艳:美玉蒙尘,拂去尘埃,还是美玉。
俊华:我就是一个发光体。
二、《伯牙鼓琴》课堂教学思路
1.导入环节。
刚刚我们课前一起去听了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好听吗?是的,音乐总是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和很多很多奇妙的感受。比如,在一千多年前,杜甫老先生在锦官城外聆听了一曲丝竹管乐,于是他就不禁感慨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后来白居易在浔阳江头聆听了一首琵琶曲,于是留下了千古名句:“嘈嘈切切错落盘,大珠小珠落玉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一个和音乐有关的小故事,齐读课题《伯牙鼓琴》。
2.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102页,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努力地做到,把字音读准确,把橘子读通顺。开始吧。
结合注释,我们可以很好地学文言文,读准字音。
不值得,哪个词表示?无足挂齿,无足轻重。文言文中的很多词也影响着我们现代人说话方式呢。
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善哉乎鼓琴,乎是一个语气词,要和前面的读在一起。)
(出示全文)大家看大屏幕,这几个容易错的词,和这几个比较难懂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刚才我们通过注释,解决了一些比较重点的字词,接下来,我想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指名)(说得非常完整,也非常正确。)
3.那么大家看一看,故事的结局是:(齐读)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里的琴,和我们现在的琴不一样,它是古琴,也被成为玉琴,瑶琴,往往爱琴之人都会把它视为珍宝。了解了这些,再来看看这句话,你有没有什么样的疑问?
对于他的这个行为,你有些不理解?要解决这个困惑,我们不得不从伯牙这个人说起。课前大家都进行了预习,谁能说一说,你搜集到的资料。
伯牙是楚国人,在晋国当尚大夫,因为他琴技高超,被人们称为琴圣。《》中记载,伯牙鼓琴,而六马仰卧。(说得可真好呀,你了解得很充分。)连马都反常地仰起脖子来吃饲料,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众人听了伯牙的鼓琴之后,往往会这样感慨,你来读:“善哉乎鼓琴!”要读出这种赞叹,应该怎么读?这样赞美之语气就出来了!你弹得可真好啊!啊就是语气词,稍微拖长一些。由衷的赞叹啊!略通音韵的人,听了音乐之后啊,是这样赞叹:“善哉乎鼓琴,若太山;善哉乎鼓琴,若流水。”钟子期听了伯牙的琴声,是怎么说的,快在文章里找一找。“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同学们,你们来对比一下,这三位人的赞叹,你有什么发现?(钟子期的赞叹更加具体,更加详细。钟子期加了形容词,巍巍和汤汤。)在注释里,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所以,钟子期不仅听出了太山,还听出了流水,同时他还听出了太山和流水的样子。
文字的魅力总是无穷的。就是这样短短的几个字,它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读完这段话,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一座高山直插云霄,一个仰卧的巨人盘踞在那里,一条河流奔流到海,似乎从天上流来一般,波涛汹涌,烟波浩渺。好像小小的河道不能满足它的需求一样。)嗯,用到了多少好词好句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这山也像是巨人一样,顶天立地。还有谁来说一说?(这段话让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座山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好似一条蜿蜒的巨龙攀附在这里,远处的天边,一条江水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奔涌而来,奔向大海。)就像我们四年级学的《观潮》一样,是浩浩荡荡的犹如千军万马一样奔流而来,又奔流而去。大家再想一想,我们刚才课前,是不是听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那究竟是怎样的音乐能够展现出这样的画面呢?(在音乐铿锵有力的时候,展现的是巍峨耸立的高山,音乐温婉绵长的时候,展现的是浩荡的流水。)好一个铿锵有力,温婉绵长,你听懂了音乐。还有谁来说?(我觉得音乐温婉绵长指的是险峻的高山,而在音乐铿锵有力,展示的是浩浩荡荡的流水,势不可挡。)你和另外一个同学说得完全相反,能不能说说你独到的见解?(高山像卧在那里的巨龙)你看到的是巨龙,你看到了山的深沉。有道理。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听众的眼中也有一千首《高山流水》。把你们刚才所看到的画面,你的理解,拔地而起的高山,浩浩汤汤的流水,送到句子里来读一读。
嗯,他这座山的海拔有一千米高了,谁再能比他高一点?读。你为什么把巍巍乎和汤汤乎读得那么重呢?好,照着这位同学说的,一起来读一读。孩子们,你们听,伯牙的琴声中有太山,钟子期就听到了太山,伯牙的琴声中有流水,钟子期耳边也就听出了流水。照这个逻辑推理下去,如果说,伯牙的琴声中有鸟鸣啾啾,那么钟子期也一定可以听出鸟鸣啾啾;如果伯牙的琴声中有皑皑白雪,那钟子期一定可以听出皑皑白雪。所以,伯牙鼓琴,钟子期必得之。真是知琴之人啊。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听到过很多美妙的音乐,那么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首很好听的曲子,大家接下来可以凝神静气地听一听,可以说一说,你从这一首曲子中都听出了些什么?然后尝试着用这个句子把它表达出来。(善哉乎鼓琴,——若————。)和同学分享一下,或者四个人分享一下。(潺潺乎若小溪,浅浅乎若芳草,影影乎若月影,茫茫乎若草原,戚戚乎若芳草,皎皎乎若明月)接下来让我们带着眼前所浮现的画面,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文言文读的时候,一定要放慢语速,留给大家遐想的时间。(读)我们通过稍微缓一些的语调,给大家留出想象的空间。一起读。
同学们,你们看,伯牙琴声中的太山和流水,在这里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高峻的山和浩浩汤汤的流水吗?好多人都在给我摇头,那你能不能说一下你自己的理解。(太山和流水指的是伯牙的心志,在注释中指的是心志和情志。这里的志在太山,志在流水,心志在高山和流水。)一个志字,你知道了伯牙的志向和情志。那我们大胆揣测一下,伯牙的心志会是怎么样的?(像高山一样,高尚,像流水一样,万物可入,海纳百川。)我们把他的话浓缩成四个字:志存高远。的确,诚如同学们刚才所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已经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高山和流水了,在我们的古诗文当中,太山可理解为五岳之首的泰山。象征着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所以,在诗人的眼中,登上了泰山之后,往往看到的是这样一般的景象: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设想一下,站在高山之巅,会是怎样的一个感受啊!而在圣人心中的水,又是这样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刚才我们引用了四句古诗文之后,你再来说伯牙心中的志,一定有更深的理解。(伯牙心中的志,就像高山一样,就像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在高山之巅而看天下,天下的事情都浓缩在自己的眼里,伯牙有着高远的志向,有着很大的格局。同时,他的志向像流水,包容万物。)通过这样几句诗,伯牙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就栩栩如生了。你们也一定积累了很多和高山流水有关的诗句,能不能结合你们课外的这些积累,再来谈谈对伯牙的理解。(王安石曾写道:不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也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伯牙像三国英雄一样,身居高位,对自己的心性也比较高。希望自己能够像高山一样,一世独立,同时希望自己像流水一样,海纳百川。
正是这样一个伯牙,被钟子期读懂了。所以,钟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还听懂了伯牙的志向,所以,钟子期是他的知琴之人。既能听懂琴声,又能听懂他的志向,这样的人,堪称知音。
刚才,我们一咏三叹的这两句话里面,其实藏着一个成语:高山流水。自信一点儿,把你的答案说出来。高山流水,是什么意思呢?把书翻到104页,看看“资料袋”,迅速浏览,你能捕捉到什么信息。知音难觅,或是乐曲高妙。
是的,伯牙鼓琴的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了。这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仅仅是课本中《吕氏春秋》有所记载,其实在战国初期,《列子汤问》当中也是有记载。到了明朝被一个叫冯梦龙的小说家记载在了《警世通言》小说中,书里这样写到:“在两千多年前,一个清风徐徐的夜晚,伯牙泛舟湖上,在楚国的汉江舟上,面对着高山,面对着汉江,准备弹奏一曲,就在这时,他遇到了自己这一生的唯一的知音,钟子期,命下人把钟子期请来之后,伯牙把琴调整好,放在自己的面前,伯牙鼓琴……(学生背诵)听到钟子期这么说,伯牙心中大喜,于是,这天晚上和钟子期秉烛夜谈,谈着音乐,直到天明。同时,他们俩之间还结为兄弟,并约定好明年的这一天还要相见。时光匆匆,很快来到了第二年,伯牙如约而至,再次来到楚国,但是,等待他的不是老朋友钟子期,而是钟子期的死讯。知道了这些的伯牙,心中万念俱灰,悲痛欲绝。于是,他来到了钟子期的坟前,把自己的琴摆好,准备弹上一曲,以此来缅怀自己的知音。周围的山民听说了以后,纷纷来看热闹,他们对伯牙的这个行为非常不解,因为,伯牙一不上香,二不跪拜,竟然还在这里弹琴取乐。听了大家的议论,伯牙心中本就悲伤,更是悲从中来啊。于是,伯牙抽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割断琴弦,举起自己的瑶琴,往毛石上狠狠一摔,哭诉到:
读到这里,伯牙心中的悲,我相信大家都能体会到。是啊,那个曾经能够听懂他琴声当中太山流水的人钟子期永远见不到了,读:
能从乐曲中听出他高远志向的心志的人钟子期,再也见不到了,读:
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以,而这世上唯一的知音永远地离开了他,再读:
孩子们,课文学到这,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刚才有同学对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不理解,学完这首古文,你有什么更深的理解。(世界上再没有人能,是啊,唯一的知音已经不在了,永远地不在了,他的琴还在为谁而谈呢?所以,钟子期是身死,而伯牙却是心死。哀莫大于心死。那么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一看,其实伯牙鼓琴的故事不仅仅感动了在座的同学,它其实千百年来还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比如说,孟浩然写到: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故人舍我扫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指名读)
最后再读故事。(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