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女儿说,妈妈我给你背首诗,我说,好啊。
女儿开始背,背的是《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女儿一口气把这首诗背完了,我着实惊讶了一下。
是谁教你背的?我问。
是你啊,妈妈。女儿带着一点无奈的语气说道。
我吗?是了。
1
犹记得第一次教女儿这首诗的时候,我也只教了她前四句,不是不教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后面还有。
上小学的时候,书本上也只写了前四句,老师教也只教了前四句,一直以为这首诗的名字就叫《草》,一直以为这首诗只有四句。
这是自己一直以来对这首诗的认知。
直到要教女儿念诗,买了一把古诗词的书,才发现,诗的名字并非只是一个草,诗也并非只有四句。
于是乎,我拿着古诗词,不停的在女儿身边念这首诗,并告诉她,诗的全名,诗的后面四句。
无奈,女儿还是只记得住前面四句,在女儿的认知里面,这首诗就前面四句,现在突然多出那么多,她是排斥的吧。
我也没强求她一定要记住,只是周末回家,偶尔给她念一下这首诗。
没想到,她能背全,老实说,我到现在都还记不全后四句,难怪会惊讶。
2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事情是这样的,大家认为的事情是这样的,其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不见得。
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维被固化了。而这种固话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前人经验的影响。
大人总是告诉孩子,你要做一个乖孩子,这样大家才会喜欢你。
老师总是告诉学生,你要好好学习,才能考试大学,考试大学才能找一份好工作。
老板总是告诉员工,你要好好工作,为企业贡献你的价值,当你有价值了,你的职位薪水自然就上涨了。
……
事实睁的是这样的吗?不尽然。
如果我们在用我们父母,老师的那一套在教育孩子,那么20多年后的孩子,将成为我们现在的样子,你对现在的自己满意吗,如果满意,你大可以用前人的经验。如果不满意,是否要思考下了呢。
同样的,企业并不缺好好工作的人,兢兢业业的人太多了,但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吗?答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我们的思维被固化了,被禁锢了。只有跳出思维的桎梏才可能看到更多的可能,就像那首诗一样,我一直以为只有四句,名字是《草》,我的这个观念已经快20年了。
突然有一天,发现并非这样,内心的冲击是很大的,为什么书本中只出现了前四句,为什么要砍断,连诗的名字都被简化了。
这个怕是连出书的人都不知道。
最后,附上这首诗的全名及全诗的内容。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