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可以说是明朝最具争议性的一位皇帝。他创造了多个明朝皇帝的记录:冲龄继位,在位长达四十八年时间 ,是明朝享国最久的皇帝,超过了他明太祖朱元璋;另外一个记录是长达28年不上朝,超过了这一记录的保持者——他的祖父嘉靖皇帝。清代人编的《明史》中有一句话:
“明之亡,实亡于万历”。——《明史·神宗本纪》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万历皇帝这么多年不上朝,为什么没有被架空权力呢?这种说法其实也不完全正确,所以也就给这个问题带来一些开放的答案。
首先,需要从明朝特殊的政治制度入手分析。
1)我们都知道,明太祖通过胡惟庸案,对朝堂进行了一场大清洗,受牵连的人员达到2万多,不可不谓之为大案。为了彻底根治相权过大的问题,朱元璋索性废除了“丞相制度”,从此相权下分到六部,而最终集中在皇帝手中。对于精力旺盛的全国首席劳模朱元璋而言,可以自己亲自上阵夜以继日批阅奏折,处理政务,然而后世子孙就没有这么敬业了。于是“内阁制度”应运而生,最初在洪武和永乐年间内阁成员官阶较低,没有实权,主要是咨询功能,为皇帝提供些建议,直到仁宗和宣宗年间才得以发展和完善,而且,为了提高内阁大学士的地位,使他们能够更方便行政,内阁学士往往兼任六部部长,因此权力也越来越大。
当然,这一内阁制度,跟现代政治制度的内阁并不是一回事,姑且可以理解为其雏形吧。有了内阁后,皇帝工作量大大减少,内阁大学士分担了大部分批阅奏折的工作,其权力称为“票拟”,即拟定相关批阅内容,供皇帝批准和下发。在这种制度的发展下,文官政治随之而起,成为影响朝局的重要力量。毕竟官员的选拔基本以科举制为主,内阁大学士几乎都是每科考试的前几名中产生(当然,不是说考中状元、榜眼、探花就能直接入阁,而是先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锻炼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