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思考有三:一是关于人生过客;二是关于聂绀弩;三是关于与孩子沟通。
01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趟火车,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并且因此而引申、推论,比如:没有人会陪你走到最后;有些人下车了就不会回来;有些人就算下车,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等等。把人生比喻成一趟火车,本体是人生,喻体是火车,这个比喻听起来不明觉厉,关键是我们一时弄不清楚这个比喻的相似点在哪里。
人生是一个抽象概念,火车却是一个具体概念。本来从概念、形象、颜色、功能等方面,都不可能具有相似性。但这两个词在旅程方面有相似性:即人生是一段旅程,有起点和终点;火车是实现一段旅程的工具,一趟具体的旅程,火车总是从起点行进到终点。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这个比喻才有立足点。
但从这个相似点仔细想一想,人生就是一趟火车这句话是病句。严谨的表述应是:如果把人生的旅程,比做一趟火车的旅程......。这句话才有根基。直接说人生就是一趟火车,怪怪的!
那么问题来了,即使按照这个逻辑演绎下去,也不能得到“有些人下车了就不会回来”、“有些人就算下车,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等的推论。
对于火车来说上上下下的人,都直接与火车发生关系。但对于人生来说,生活中碰到的人,大的方面分为三种,一种是亲人亲戚,一种是朋友,一种是陌生人。对于陌生人,就是没有建立关系的人,这一类人与乘火车即发生关系,不具有相似性,不能作为比喻对象。剩下的两类人,与人生发生关系,但这个关系是整个生命存续期间都存在的,并不像火车旅程那样,下车即关系解除。所以这一点也无法产生相似,即进行比喻。除非一种情况,那就是断绝关系的朋友。而对于“有些人就算下车,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推论,也是不具有相似性,不能产生比喻。下车的人,即与火车脱离关系,人生中下车的人就是断交的人,如何再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不符合逻辑。这么说来,人生就是一趟火车,不但表述不严谨,仔细考察,即使在旅程起点、终点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只针对那些断交的朋友!
而人生断交的朋友毕竟是少数,所以这样的普遍的比喻,实在不合适。这个比喻就是个病句!
02
聂绀弩何许人也?百度了一下,发现聂绀弩了不得,他1903年出生于湖北省京山县城,是新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20世纪最大的自由主义者”。 聂绀弩以杂文名世,且其旧体诗别具一格,甚获推崇。聂绀弩1986年因病于北京逝世。他的代表作品有《历史的奥秘》、《蛇与塔》、《血书》等等。他的作品价值有待发掘,有时间研究一下。
03
今晚因洗澡的事情,与儿子发生矛盾。他不想洗,硬拉着洗澡。他说我强迫他,搞得很不愉快。我反思,前几天都很顺利,说洗澡马上就去洗。今天为何唱反调呢?主要是他想看西游记,我说可以,但看之前背两首必背诗词。他不想背诗词,心里有气。故以不洗澡来表达反抗。我处理的有点简单粗暴,硬是拉着去洗澡。这被说成是强迫他洗澡!这个罪名可不小,哈哈!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小心思。我不能再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处理孩子的事情。再小的事情,也需要商量着办。这几天居家办公,小家伙有点疲沓,说什么事,都是拖拖拉拉,讨价还价,不能立即执行。可能我自己心里也有点不爽。我的不爽,通过强制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孩子的事情,得到了释放,却把这样的坏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在孩子心里造成强迫的不好印象,挺糟糕的!这是极端错误的行为,当深思并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