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家浅谈为什么老年人容易被传销诈骗
近年来,屡屡看到老年人被诈骗团伙“盯上”的新闻。老年人辛苦一辈子赚来的钱,安享晚年的钱却被诈骗分子给骗去。今天德家来浅谈为什么老年人容易被诈骗。
由于知识结构、和社会脱节等主客观因素,老年人比较容易成为诈骗受害者。早在之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63人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3.4%的受访者家中曾有老人被骗,生活中,74.6%的受访者觉得老年人最常被养生保健类骗局所迷惑。其他类别依次有:投资理财(50.6%)、祛病消灾(42.0%)、假钱币(28.0%)、旅游购物(26.4%)、金银首饰(24.5%)、亲友求救(21.4%)、古玩字画(19.9%)、彩票中奖(18.8%)、慈善捐款(14.6%)、高薪工作(5.7%)和出版发表(4.6%)等。
不过,最近有两则新闻倒是给人极大的安慰。一则是浙江温州警方日前破获针对老年群体的特大系列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18名,破获案件520起,涉案金额达2000万元。另一则是北京一位老太太遭遇冒充公检法类电信诈骗,已经在骗子忽悠下卖了一套房产,幸好民警在老人转账之前发现端倪,对老人的银行账户采取了保护性举措,替老人挽回了200多万元的损失。
警方的及时主动作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但从另一层面看,此类案件多发,说明老年人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被骗的风险依然较高,所以有必要多总结成功经验,在“救救老人”方面下更大力气。
因为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多发,相关部门早就总结过主要的诈骗类型,比如以健康为诱饵,以免费体检、会诊为幌子,诱骗老人购买各种“神药”;以亲情为诱饵,打电话给老人谎称亲人发生车祸、欠债等紧急情况,忽悠老人转账;以权威部门威吓,冒充政府部门骗取老人信任;还有在路上假装捡到值钱物品,让老人参与“分赃”,拿现金换取假的贵重物品等。
照理说,老人阅历深,更应该识破骗局,应该说,“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个道理老人们比年轻人更懂,但为什么老年人被骗的事情仍屡屡发生呢?小时候,父母谆谆教导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长大后,年迈的父母轻易就相信了他人的“甜言蜜语”。
这些常见的诈骗套路虽然屡屡被揭穿、曝光,但是用到不同的老人身上,往往还是会奏效。
这说明,一方面,防诈骗的宣传推广不够,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老年人接触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少的特征,“送知识进家门”,提高他们的防骗能力;另一方面,是对不同类型诈骗的针对性打击力度不够。这些诈骗套路不仅是让老年人提高警惕的教材,而且应该成为警方办案、相关部门强化管理的指引。
一是深层焦虑:疾病与死亡。一生哲学比不上半个小时痛苦,当焦虑灼伤自信、恐惧冲毁理性,决策便会偏离正常思维,也就容易受骗;
二是空巢焦虑:空寂与茫然。盯上老人的保健品推销员大打“感情牌”,有老人形容,“比自己的儿子女儿还要亲”。话说到这份上,老人岂能不上当?
在前述北京老人遭骗的案例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警方通过有针对性的监控做到了防患于未然,而非老人报案后进行追查。老人的房款能够成功拦截,得益于在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成立的两个中心,即公安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查控中心和北京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正是因为有了技术和制度的保障,才能对犯罪分子进行精准打击。这种有针对性打击诈骗的模式,应该得到推广。
当然,有必要提醒的是,防止老年人被诈骗,不只是警方的事,家庭和社会层面,也应该在“救救老人”的问题上多出一份力。过去的很多案例显示,那些被骗的老年人往往都缺少子女、亲人的保护和提醒,如果子女在精神上多一些关照,让老人有信任的交流对象,很多诈骗悲剧就不会发生。很多“健康讲座”类的诈骗活动堂而皇之地在商场、小区举办,如果能多一些社会阻力,也许诈骗就不会如此猖獗。
人老了,交际圈子越来越小,那些轻信陌生人的老人,恐怕身边已没有多少能说话的熟人了。他们孤单,想与人交往,可要么不敢,要么被人嫌弃。于是乎,甜嘴蜜舌的骗子就钻空子了,因为老人太想听那些“高兴话”了。如果有个人像亲人一般地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不会这般被轻易攻破的。一些老年人缺少社会交流及缺少亲人关爱,有时明知道是骗局,却心甘情愿送上门……
德家总结:其实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孤独的群体,随着身体的衰老,还有自我价值的怀疑。是需要人陪伴与关心的时候。作为子女的我们一定要给予老人多一些关心,陪老人多说说话。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