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聂文蔚(一) 【1】
【原文】
春间远劳迂途枉顾问证,惓惓此情,何可当也!已期二三同志,更处静地,扳留旬日,少效其鄙见,以求切靡之益;而公期俗绊,势有不能,别去极怏怏,如有所失。忽承笺惠,反复千余言,读之无甚浣慰。中间推许太过,盖亦奖掖之盛心,而规砺真切,思欲纳之于贤圣之域;又托诸崇一以致其勤勤恳恳之怀,此非深交笃爱何以及是!知感知愧,且惧其无以堪之也。虽然,仆亦何敢不自鞭勉,而徒以感愧辞让为乎哉!
其谓“思、孟、周、程无意相遭于千载之下,与其尽信于天下,不若真信于一人。道固自在。学亦自在,天下信之不为多,一人信之不为少者,斯固君子‘不见是而无闷’之心,岂世之谫谫屑屑者知足以及之乎?”乃仆之情,则有大不得已者存乎其间,而非以计人之信与不信也。
[注释]
①聂文蔚:(公元1487—1563年),即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江西永丰人。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傅。1545年,被捕入狱。出狱即居家十年,后被起用为平阳知府,修兵练卒,整顿地方军务,颇有政绩。其学主张“归寂”之说,并在入狱后三年,著成《困辨录》一书,在“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归寂”说,表现出不同于王学的思想特色。但他对王阳明却极为崇拜,王阳明在浙江时曾与之相见,王去世后,聂设位北面再拜,始称门生。
②扳留:挽留。
③切劘(mó):切磋。
④不见是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意为尽管还不被肯定但心中没有苦闷。语出《周易·乾卦·文言》:“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这是孔子对“潜龙勿用”的著名解释。
⑤谫谫屑屑(jiǎn jiǎn xiè xiè):浅薄猥琐的样子。
[译文]
劳烦你春天绕道光临寒舍询问论证,此等真情我何以承担?本来已经约好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选一处安静的地方,住上十来天,探讨一下我的观点,以便在彼此切磋中有所裨益。但是你公务繁忙,身不由己,不得不离开,我心中怅然若失。突然收到你的来信,前后数千言,我读后心中甚感欣慰。信中对我的过奖之处,是对我的一片提携鼓舞之情,其中的真切砥砺,令我感动,是想促进我跨入圣贤的领域。你又委托欧阳德转达对我的诚恳的关怀之情,要不是深交厚爱的人,又怎能如此!我既感动又愧疚,生怕担负不起你的盛意。虽然如此,我怎敢不更加勉励自己,而仅仅以愧不敢当为借口推辞呢!
你所说的“子思、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并不期望千年之后仍被人理解,与其让天下人都相信,倒不如让一个人真相信。圣道自然存在,圣学也自然存在,普天之下的人全信奉不算多,只有一个人信奉也不算少”的话,这固然是君子“不被肯定也不烦闷”的心胸,但这岂是世上那些体认浅薄的人所谓的知足常乐所能明白的呢?对我来说,心中有很多迫不得已的苦衷,并非要计较别人到底信还是不信。
[解读]
此节是《答聂文蔚书》的首段,交代了写这封书信的原因,此段的大部分是礼节上的客套话,尽管是客套话,但也流淌着笔者的真情实意,见其信如见其人,阳明先生谦逊儒雅的君子之风跃然纸上。
此段看似礼尚往来的应答之语,其实隐含着人生观的大问题。
王阳明的心学在当时遭到非议,所谓高处不胜寒,因为你看得见的东西,其他人都看不见,你跟他说,他还不信。他不仅不信,还认为你是离经叛道。对此,当事人该如何面对呢?
聂文蔚来信中对王阳明进行安慰:大道与圣学是自然而然存在,天下人尽心不算多,只有一个人笃信也不算少。这就是《周易》说的:“遁世无闷,不见世而无闷。”即便不被世人肯定,我也不郁闷,你们不懂就算了。《论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啊!又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得用于世,我就勇往直前,不见用于君,我就卷而怀之,带进棺材也不遗憾。或者,我著之于书,扔下思想的漂流瓶,传之后世,等谁拣到,再继我这“往圣之绝学”吧!
王阳明的回信中说,他心中有很多迫不得已的苦衷,并非要计较别人到底信还是不信。那么这个苦衷是什么呢?
从下文及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传习录》 内容看,王阳明着意的并不是自己的毁誉得失,而是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不见是而无闷” 、“人不知而不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都是讲自己的心态,是关注自己,不是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是可做可不做,做不到就不做的心态。用孟子对“四大圣人”的分类来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属于“圣之时者”。孟子说他愿意学习孔子,那么孔孟都是圣之时者。王阳明呢,和伊尹一样,是“圣之任者”,任,是“狂者进取”,以天下为己任,非干不可!伊尹作为辅政大臣,能把荒淫无道的君王太甲软禁三年,反思悔过,还真把他改造好了,又迎回来,成为一代明君。王阳明呢,面对荒唐到极点,搞得全国暗无天日的正德皇帝,他也是毫不妥协,我心光明,只凭着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行。儒家很大程度上是明哲保身,妥协的艺术,王阳明则是奋不顾身,绝无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