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店管来说,每日的若干次巡场,那是必修功课。如何看现场,如何从现场的现象和细节中看出问题,那是有学问的。
对于店长来说,观摩学习行业内标杆企业的现场,那是自我提升和进步的最便捷方法。如何“偷师学艺”,也是需要技巧的。
对于店长来说,参观分析竞争对手的现场,知己知彼,是获得第一手信息的最直接渠道。可是,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从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判断他们的营销策略?那就需要“巡场八式”了。
第一式:看动线
看动线,要学会通过看顾客的走向,看不同类型的顾客走向,看顾客在不同驻留点的停顿时间,从而研究品类布局的合理性与过渡性、促销区域设置和堆放有效性、视角障碍及视觉疲劳的解决方案
要如何看顾客的走向呢,最好的方法是跟着顾客屁股走
1、每日随机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顾客,进行跟随
2、带着打印在坐标纸上的门店布局图,从顾客入店伊始,便随着顾客行动,画出顾客的轨迹线,并标注出顾客的每个驻留点以及驻留的时间长度,同时记录下顾客在每个副通道中视线对货架商品的扫视过程,研究顾客的视觉疲劳度(顾客在视觉疲劳后,通常眼睛直视,走出通道)。
3、日积月累,我将同类顾客的轨迹线进行合并,就能够绘制出不同类型顾客在我门店里的主要走向
4、在顾客较长时间的驻留点上,陈列重点推荐的商品或者悬挂有针对性的促销提示(POP)
5、在发现副通道中视觉疲劳点后,在视觉疲劳点处改变商品陈列方式、调整过渡品种、加强促销提示(如店长推荐等),甚至调整货架长度等。
第二式:看陈列
陈列不能简单地看排面,看排面的量感,看排面的丰富度,看排面是否整齐
而要研究排面的合理性、商品的关联性与过渡性等。排面的合理性包括:排面的数量、排面的位置、排面的原则性。
商品的关联性和过渡性是非常重要的。通常一条通道顾客不会来回走两遍,因此一条通道两边的商品陈列,如果是同一品类须有关联性,如果是不同品类须有过渡性。这样做,一是可以满足或者激发顾客在主诉求之外的关联性需求,二是提高顾客在卖场内寻找商品的便利性;三是避免顾客产生购物厌烦感或者不舒适的感觉
每个品类的商品,都可以找到能够与之关联和过渡的品类或商品的。建议店长建立每个品类商品的关联关系和过渡关系表,从而更好地调整商品陈列。
第三式:看商品结构
看自己门店的商品,你怎么看?看别人门店的商品,你想看到什么?
一般的店长们看自己门店的商品,多是看缺货或者看陈列是否符合要求。
看别人的门店,多是看别人的价格是否比我便宜,或者是看别人有啥新品而我没有
店长们很少认真剖析:别人比我多的商品是否是我所真正需要的?或者我的商品比别人的多,是否是没必要的?或者我缺少什么商品,别人有没有?
看商品结构,看的是品类的宽度和深度。
品类的宽度,指的是品类的sku量。即多少里有多少单款单色的产品。
品类宽度太宽,指的是产品款式过多,会导致顾客选择过于宽,容易纠结。这时候,我们须得淘汰一些动销率低的产品,提高商品的有效性。
品类宽度太窄,指的是产品款式过少,这种通常会引起顾客觉得店铺没有什么产品可以挑选,可以的话,必须适当增加产品。
价格带宽度决定后,我们就可以研究品类深度了。
品类的深度,指的是在单款的垂直件数。
通常来讲,好卖的产品是最容易断货的,对于产销率高的产品,我们应该建立反应的机制,及时补货、归并、调整,才能将产品售罄率提高。
第四式:看顾客
看顾客,我们通常看的是顾客群的分布或者是消费者的构成等,比如:性别比例、年龄比例、社区分布、消费层次等。
我们可以在选择一个时间段,在门口的位置,看顾客的走向及进店情况,以此分析顾客的进店率及进店的群体,这个是我们做诊断的第一步。
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百事商学陪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