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其实和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非常相似;在我们一无所知的时候,第一个让你觉得亲近可靠的人,传达给你的知识和思考方式,可能就是你一辈子的生活风格。
海绵吸水式的学习,尤其需要反复思考
还在念小学的外甥教我玩贪吃蛇大作战的时候,就告诉我,这个游戏就是要你吃掉那些小圆和别的蛇,这样你就会越长越大,得到很多分数;
随后还示范、指导我好几次。于是,在玩这个游戏的初期,我都被外甥的活力和目的明确的作战方式深深影响着;顺从了惯性思维没有多加思考。
玩了一阵之后始终无法突破太高的分数,在1000左右的长度徘徊,便逐渐对这个游戏失去了兴趣,玩游戏认真到卡瓶颈对我来说有些“玩物丧志”,便弃了几个月。
某天阴差阳错,手滑又点开了贪吃蛇大作战;既然都点开了没理由不来一局对吧?
原本想着能爬上1000长度估计就差不多了,哪只这次悠哉悠哉的打个酱油却把成绩翻了好几倍,这一下子又把玩游戏的热情给激发了出来,趁着一时的振奋又连续玩了几局,结果成绩便却回落到了常态;
这一起一落间,发现拿高分的密集其实一直就在眼前,只是那时候自己选择性看不到而已。
当我们对一件新生事物并不是很了解时,潜意识会从自己最信赖的人或途径去获取快速入门的相关消息;基于我们对这些消息来源的信任,在获得消息后最大可能就是稍加消化便直接拿来使用,很少会深入思考一番后吸收为自己的知识。
就好像我的外甥教我玩游戏时,传达给我关于游戏的信息是需要速度、灵活度与专注力的;那么在我独自玩这个游戏时,这三个标准关键词就会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手部动作自然而然就以此为标准执行操作;
而且游戏界面中,除了操控方向的按钮,在另一侧设有加速按钮,本着“存在即合理”的想法,更进一步坚定了这个游戏需要快速吞噬、快速成长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但是许久不玩后重新捡起这个游戏,并且游戏的激情退去大半,大脑中的既定印象也已褪色,在重新开始游戏前就不得不用大脑重新思考一下游戏的玩法和目的,这时游戏的真正关键词才开始浮现。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慢就是快”
都市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于是“慢生活”便成为了大家向往的生活方式;但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节奏的快慢完全可以自己掌控;
或许有时你觉得根本做不到,是潜意识判断出这样比较辛苦,才阻挠了你对生活节奏的把控能力,就好像最初玩贪吃时大作战的那个我。
起初一味的追去速度、效率、吞噬的量以达到快速成长,总觉得不断扩大自身的能力基数后,成长就会在投入减半的情况下还能像滚雪球那样成倍数增长;后来才发现根本就搞错了这个游戏的宗旨。
在贪吃蛇大作战无尽模式中,“活着”才是一切的根本;
为了成长使用加速器在短时间内大量吞噬的同时,会因为体积的快速增大而快速降低灵活度,和别人发生碰撞或因为一个不小心撞墙就game over;虽然还有一次免费复活的机会,但是第二次的猝死一般都会比第一次更快;所有的积累都会在一瞬间化为泡影。
而抱着打酱油心态进入游戏后,基本上只会吞噬沿途的小圆,很少会主动发起攻击;原本使用率达到80%的加速器也只会在看到成串的残骸可以吞噬时稍加使用,为了避免撞车放弃残骸也是家常便饭;原来怎么也坚持不过1000长度的成绩就在这样悠哉悠哉的进度里反而实现了积累增长的突破,有了自己新的最高分;
丢掉了“急切”和“杀心”后,原以为低效的“慢”反而成了稳步增长的“快”;无论成长速度有多慢,只要你能活到最后,就一定是积累最多的那个,而这个过程是后来者无论多“快”都无法追赶的。
2015年时,百度CEO李彦宏说过:“我每天5点多就醒了,因为我很着急,着急机会太多,而自己不能什么都做,要放弃一定的机会,要聚焦自己真正擅长和喜欢的东西。”
、
当时马云就回应:“李彦宏挺逗,我们想明白我们要什么我们有什么放弃什么的时候,其实机会并不多。例如:地上如果有九只兔子,你要死死的盯住一只,不要换兔子,如果这个抓抓那个抓抓什么都没抓到。”
这段对话放到这个游戏中,就成了“曾经以为这是江湖,所以提刀无情杀戮。”着急的心态会局限视角,让人只看到一种可能性,忘了世界是圆的;既然正着走不行为什么不试试转身,边问路边摸索着走为什么不先看看地图?
而玩游戏这件小事,又何尝不能投射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上;尝试着让“慢”代替“快”,也让自己在360度的世界里看到361度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