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寒冬的季节,西北风呼啦啦地吹着村口山坡上掉光叶子的老树。
乡村狭窄的水泥公路上,缓缓地驶来了几辆高级轿车。王有鑫正心潮澎湃地坐在车里。他已经十五年没回过家乡了。车子每前进一米,他的心就跳得更厉害一些。
他一直探着身子往外看,一草一木他都想看个仔细。远远地,他就看到了村口的那棵老树,他的心更是要跳出胸膛了。到了近前,他拍了拍司机的肩膀,示意他停下了车。
王有鑫下了车,立在那里仰望着老树。他把手按在胸口,平复了一下心情,才慢吞吞地朝老树走去。他这时候才感觉自己的身体有点颤抖,双腿也像灌了铅一样,僵硬沉重,短短的几步距离,硬是花了好几分钟才挪到。多年前在村里的日子,一段段、一幕幕,像过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不断浮现。
他抚摸着老树粗糙的树皮,拍了拍它坚实的树干,对着它不断地呢喃:“老伙计,久违了!”
当年,他就是在这棵老树下辞别了父母,孑然一身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打工。一无所有的他睡过天桥、扛过沙包。每当想起那贫穷的父母和家乡,他咬牙发誓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闯出一番事业。到时再衣锦还乡,给父母争光,给家乡争光。
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昨天。经过多年的打拼,如今他已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实现了当初的梦想。
他抬起头看着老树那纵横交错的枝丫,虽然这时它是光秃秃的,等到来年春天,它必定又是一番枝繁叶茂的茂盛景象。他感慨这时光的飞逝,眼角竟悄悄闪烁着泪花。
他倚靠着老树,深情地眺望着这片他日思夜想的土地。突然,他发现就在不远处的山脚下竟然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建筑。
他记忆里那曾是一座小小的庙。如今,已经大不一样。远远望去,朱红色的墙、巍峨的门楼、金碧辉煌的殿堂,处处都彰显着庄严肃穆。屋顶上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鲜艳夺目。那里烟雾缭绕、人来人往,定是香火很旺盛吧。
王有鑫笑了,心想:“老家还是老家啊,一点没变,凡事还总是喜欢烧香拜佛的。”他不禁想到自己。自己今天的成绩可都是靠一点一滴打拼出来的,那可不一样的。他只可惜有钱翻盖那祈福庙,不如实实在在地给老百姓办点事情。
“王总,您看,乡亲们来了!” 司机欣喜地跑过来,指给王有鑫看。
一条巨大的红色条幅,上面写着“热烈欢迎企业家王有鑫衣锦还乡”,被高高地举起。一帮人簇拥着横幅正向他们走来。
乡亲们陆续出现在道路两旁,有的背着鼓,有的吹着号,有的举着铙钹,他们正起劲地吹奏着,其他的乡亲也都拍着手鼓掌。人群中出现了一张张熟悉的脸庞,小辈们虽不曾见过面,但是他们脸上的喜悦也都写满了“欢迎回家”。
王有鑫一眼就看到了跟村长站在前排的年迈的父母,加快脚步迎了上去。
他一个趔趄匍匐在了父母脚下,父母亲赶紧拉他起来。他们相顾无言却已泪流满面。父母老了,走路借助拐杖了,那满头的白发诉说着岁月的无情,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爹,娘,我回来了!”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老爹、老娘抱着魂牵梦萦的孩子痛哭流涕,激动不已。周围的乡亲无不感动落泪。
“王总,我代表全村的乡亲们欢迎你回家!乡亲们都感谢你出资帮村里修了路,都要来看看你呢。”村长热情地跟他握手。
王有鑫和乡亲们一个个地握手、打招呼后,才搀扶着父亲、母亲往家走去。
父母向他诉说着家乡的变化,家家盖上了小洋楼,户户都装上了太阳能,就连他的小侄子也在祈福庙景区上了班。村里的人更是已经不再出门打工,在附近就能有工作。
老父亲抢着告诉他哪里建了医院,哪里又盖了学校,村里更是已经没有了贫困户。现在人人都有了工作,连打架斗殴的都少见了。
老娘更是跟他透漏了一个大喜事:她的远门表弟,王有鑫的三舅要结婚了!
“就是那个老磨头吗?我叫三舅那个?”他惊讶地问。
“是的。”老娘眉开眼笑,喜滋滋地跟他说:“五十多了,一辈子的光棍了,这讨上媳妇了。过了年,就办喜事喽。女的可怜,外地的,家里穷,男人死了,自己还带着三个孩子打工。”
“就他,穷的叮当响,怎么养三个孩子啊?” 王有鑫不屑地说。
“那是老黄历了,人家现在可不穷。有手艺啊,干活认真仔细。为什么叫老磨头啊,他仔细,就慢,所以叫老磨头。”老娘絮絮叨叨地说着,特意压低了声音,生怕被别人听见。 “现在他在村外边工厂里干技术活呢,一个月少了也挣七八千呢。”
“咋?咱村里的工厂能开这么高的工资?”王有鑫有点不相信。
“这还高,他们能干的都能挣一万多呢。”老娘撇了撇嘴,嫌弃他没见识。“现在咱们这里不比你那城市差了。”
“他,我真是没想到,以前穷的叮当响,棉裤恨不得都露着肉。”王有鑫说着笑了。
“就是说,咱这个庙神嘛。只要你心眼正,求什么应什么。你说谁还干那下三滥的活计?没人干了。全都忙活自己的营生去了,连个闲人你都不好找了。人人有钱了,求的福也都有了。”
老娘满脸笑意地拉着他说。“早让你回来看看,你一直忙。村里人过年都要到祈福庙去许愿。你也一起去许个愿吧,好不容易回来一趟。”
王有鑫看到村子里的变化还真是吃了一惊,可看到老娘一本正经要他许愿又禁不住笑了。
“娘,还信那个啊?咱谁也不用求。”他边说边用力握住了老娘的手。
“你这孩子!”老娘竟有些起急了:“这不是求,这是祝愿。咱只盼家里老小都健健康康的,你们都工作好,身体棒棒的!”
“娘,这些咱还用请它?”他说着,用手指朝祈福庙的方向指了指。
“你这个孩子,老大不小了,还不知道点……”老娘举起一个巴掌要打的样子,王有鑫赶紧收起了手指,缩了缩脖子,笑了。
老娘斜着眼撇着嘴瞪了他一眼。 “说话没个把门的!这些年,我年年去给你们祈福,你这生意,是不是越做越好了?日子是不是越来越红火了?”
老太太说完很虔诚地双手合十,闭着眼默念着什么,过了好一会才又睁开眼。
王有鑫怔怔地看着老娘,心里竟莫名地涌起了一股心酸。
“娘,想起以前,咱村里穷得,男人十个倒有七八个要打光棍,我出去这些年不也是要甩掉这穷根吗?”他感慨地说,“真没想到咱们这小山沟里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是啊,以前什么光景啊。那时候啊,老百姓穷的干什么什么不成,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
“那时候祈福庙没那么灵验吧?”王有鑫乘机问。
“那时候没有,现在这几年才…”老娘避讳说有些话,索性就不再往下说了。
“还不是现在政府把这里开发了,政策好了老百姓才有好日子过了啊。”王有鑫笑着说。
老娘点了点头,才语重心长地说:“是啊,多亏了政府啊,政策好了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别看你给村里捐了些钱,可是只你这些钱能养活几个人呢?还得老百姓自己啊。政策好了,百姓人心也好了啊,人人向善呢。只有政策,没有人心不行啊!这祈福庙它挑人呢。心眼正的人才灵,心眼不正的人求也白搭。”
说完,老娘定定地望着儿子。半天她才又坚定地说:“儿子,明天,咱们全家去祈福!”
王有鑫被母亲的笃定感动了,深深地点了一下头。
清晨,打开窗户,一股新鲜空气迎面扑来。伴随着一缕缕金色的光芒,太阳出来了,露出了慈祥的笑脸。王有鑫被这醉人的乡村气息陶醉了。他扶着母亲,照顾着家人,一行人说说笑笑向祈福庙走去。
村长也一路陪同,边走边给他介绍祈福庙修建的情况。
原来这大山深处已经被政府规划成了景区,更是把祈福庙列为了重点文旅项目,既丰富了景区的人文景观,又尊重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习惯。这祈福庙和这好山好水相辅相成,确确实实吸引了不少的人呢。这不,一大早已经人声鼎沸了。
走到祈福庙的门口,王有鑫发现,这座扩建后的寺庙背靠山林,环境清幽,庙里设施齐全、管理完善,真不愧是一处旅游祈福的好去处呢。
王有鑫深深跪拜在祈福殿里。
此次归乡让他大彻大悟,他明白了个人力量的渺小,尽管他已算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但是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力量还是太渺小,更多的是要靠国家和政府,这样老百姓个人的努力才有意义。
“我,王有鑫祈盼国家繁荣昌盛,祈盼家乡人民幸福安康,祈盼天下的父母都平安康泰!”
时代在变,乡情不变,人们对良善的信仰不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从未改变。
世上也许并没有神灵保佑,而是这份信仰净化了人的心灵。信仰让人内心宁静、感恩。带着这份信仰和感恩,越富有,越成功。走多远路,离家多久都不怕。
图/网络侵删
本文由简文联盟天下故事专题推荐
本文编辑:文言明语
专题主编:山中诗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