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序言
使用印象笔记这么久,对它的功能几乎是了如指掌,也总是很乐意跟别人分享我的知识管理方法,包括如何收集、如何分类和如何查找等。唯独有一项功能自己始终没能熟练掌握并应用——那就是标签的使用。
一直不愿意使用标签功能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没有一套完善的标签体系,感觉标签很乱,并没有给笔记的管理带来方便之处;
(2)很多微信公众号文章会自带一些标签,导致标签更加杂乱无章。
最近,看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知乎上的文章,从中学会了一些技巧,并对自己的标签体系进行了彻底的复盘与改造,终于体验到了标签所带来的便利。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如何使用印象笔记的标签功能。
正文开始前,先分享一个简单的小技巧:如何关闭/打开微信自动添加标签?
关闭自动标签:发送“nt”到微信号“我的印象笔记”
打开自动标签:发送“t”到微信号“我的印象笔记”
1、为什么要使用标签管理笔记
(1)标签数量多。
一个印象笔记账可以建立250个同步笔记本,标签的数量则是1000个。由此可见标签比分类更常用,且可以通过搜索快速找到。
(2)标签可以嵌套。
印象笔记的分类仅支持两级分类:“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而标签可以多级嵌套,没有任何限制,想分几层都可以。
(3)标签可以让笔记变得立体,便于搜索和查找。
一个笔记可以拥有多个标签,但只能属于一个分类,通过标签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笔记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2、创建标签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建立标签体系前,首先要明确几个基本原则。
(1)标签尽量(注意是尽量)不与笔记中任何词语重复。
比如原文中的标题或正文中有“知识管理”这样的字眼,那就没必要再为这条笔记添加“知识管理”这样的标签。
(2)添加标签的重点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想到了什么。
一条笔记,尤其是从别处转载的文章,看过之后,如果不做任何处理,里边的知识很快就会被忘记,甚至无法搜索到。但是如果能加上自己解读后的标签,下次用到时,就会轻而易举找到。
比如,在读下面这篇文章时,发现文中有关于“书籍分类”和“阅读方法”的描述,于是,我就为其添加了这两个标签。而这两个标签在原文中都是无法搜索到的。
(3)标签应简洁明了、易于管理,且不易混淆。
比如我看到一篇关于搜图技巧的文章,给它添加了“搜图方法”这样的标签,后来又看到一篇推荐优质图片网站的文章,给它添加了“搜图网站”这样的标签。在整理便签时,却发现这两个标签是同一类,还不如合并为“PPT图片”,这样反而更加简洁明了,下次添加时就能一步到位。
3、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标签体系
有了标签使用原则后,就可以开始建立自己的标签体系。
(1)对于常规的标签,可以借鉴笔记本分类的方法,采用层层嵌套的标签体系。
这样的标签体系与知识体系紧密相关,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等建立。
(2)用“*重要资料”标识重要的资料。
(3)用“#我的XX”标识自己原创且重要的笔记。
(4)用“#memo”标识自己有做过批注的笔记。
在我的潜意识里,认为加“*”代表很重要,所以看到重要资料,只要在新建标签时,输入“*”,就会显示出“*重要资料”;同理,“#”代表是我自己原创或写过内容的笔记,给这一类笔记建标签时,输入“#”即可显示出“#我的书单”类的标签。
(5)用“@人名”标识相关的名人或达人。
跟人名相关的标签统统在名字前加“@”符号,在添加这一类标签时,只需要输入“@”就可以进行选择或输入。
(6)用“j解忧杂货店”来标识书籍。
跟书籍相关的标签,借鉴李参老师的方法,在书名前加首字母,便于排序和管理。
(7)用“年月”和“月日”来标识时间。
时间相关的标签可以单独建立一套体系,按照三种序列进行归类:a、按照年归类;b、按照月归类;c、按纪念日节日归类。
4、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标签体系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甚至当有一天发现根本性问题时,还有可能需要推倒现有的体系重新建立。
另外,使用标签管理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高效、方便。每个人在具体的实践中,都会受到个人的喜好与习惯的影响。因此,当你准备建立自己的标签体系时,可以参考这种思路,但不要被这样的思路局限,好好发挥你的想象力。
最后,关于标签的使用,还可参考《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这本书,里边有关于标签功能的详细描述,或者到知乎上搜索相关的问题-“如何协调印象笔记(Evernote)的「标签」和「笔记本」整理笔记?”(这里就不放链接啦,需要的话可自行搜索),向大牛学习标签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