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池予
01
“杨总好!”小林谦恭的朝路过的杨经理打招呼。
因为年轻又缺乏经验,两年前小林入职时直接被分配到了业务部。作为一个1.8米的大高个男生,小林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倒也符合他斯斯文文的长相。
工作两年,小林在单位也算是混足了好人缘,这离不开他来者不拒的强大包容心,对于同事的请求他基本没法拒绝。于是,单位的同事尤其是女同事,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喜欢找他帮忙,大到一起出去走客户,小至要他开车送一程。
小林倒也乐在其中,一方面觉得资历尚浅的自己做这些是应该的,另一方面觉得这样能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利于自己在单位立足。
可是,一向好人缘的小林最近居然开罪了项目部的一位女同事,而那名女同事可是大家公认的好脾气。
这又是为什么呢?
02
已经有两年工作经验的小林,现在已经独立开始承办一些项目。一个月前,业务部经理给小林分配了一笔项目,经过一周的调查及报告撰写小林也如期将报告呈交到了项目部审查。
“李总,那就麻烦您抽空帮我批阅下了,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我”,小林朝项目部的小李客气道,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依然站着不动,看小李是否需要吩咐什么。
“叫我小李就好。放着吧,我有空就会处理”,小李其实比小林长不了几岁,小林给她冠上“总”其实并不名副其实,她也就是个没职级的普通项目员罢了!
小林给她的印象不差,从言行举止来看她觉得应该是个做实事的年轻人。
但几天后,小李对于自己未识本质就乱下结论的行为简直觉得可笑!
从行文用词到逻辑性,一篇报告漏洞百出。这就是小李第一遍审阅完的结论,她甚至有些质疑小林对于这个项目存有敷衍了事的成分。
按惯例,她列明了所有需要补充的要点,通过邮件形式发送给小林,并同时电话小林要求他按时限要求完成。
“谢谢您,我一定按要求尽快补充给您“,依然是很恭敬的口气。
除了正常的通知外,小李也未多说什么,其实她也清楚一个项目要阐述清楚也确实是需要具备一定专业性。因此,她也尽可能在通知里清晰明了的列示各要点,而且本来就多是一些行文内容或者格式的低级错误,稍加认真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
两天后,小林的邮件如期躺在了小李的邮箱。
“叮铃铃……”,小林的座机突然响起。
小李的来电。
小林确实是如期发了反馈,但问题是质量却要大打折扣,很多补充并不符合小李的要求,甚至是相差十万八千里,或者干脆直接屏蔽一些要补充的要点。
是不是自己当初下发的内容没有表达清楚?小李不禁要怀疑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了。
文字不行,口语来凑!于是,她果断的拨通了小林的座机。
电话里她依然很有耐心的跟小林交代了还未补清楚的要点,沟通中小林似乎也很认真的记住了她所说的每一点,因为他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然而,第二次、第三次,到第六次,他们居然还在这个项目中苦苦挣扎,不得而终。
小李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他并没有把她的要求真正的记到心上,尽管态度看起来一直都很好。
前两次的认真(表面的认真),到后面在她已很清楚传达的情况下,还反复询问需要补什么,又或者用手头事情多来搪塞她的责问。
本来简单的问题瞬间能被他复杂化,而且还有一种让别人觉得她很啰嗦或者故意刁难小林的嫌疑。
即使自己表达再不济,80%保底,但按小林的情况看为什么他甚至连20%都领会不到?
终于忍无可忍,“小林,明明是简单的一个东西请抽点时间认真看一看,不要以忙为借口,更不要因为你的不认真去浪费别人的时间;若记不住也烦拿根笔写下来……”。
03
结局是什么?
然而并不重要,项目有没有过审也无所谓,但我们相信小林以后如果有项目再落到小李手中,恐怕就要从严处理了。
其实职场中不乏小林这类人,态度很端正,但行动跟不上。
在沟通中他们总能给你一种很认真在听、在记的错觉,但最后的结果却暴露了本质所在。因为结果大相径庭,这时你才幡然醒悟,原来你的输出已经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他们真的是天资愚笨或实战经验欠缺?并没有。
轻重缓急要拎清
故事中的小林“乐于助人”,需要发展业务的时候他无法从杂事中抽身,或者说不愿意抽身,分不清主次是什么。于是,结果就是他可能两头都不讨好。
当领导需要交办你一项与业务有关的事情,此时的你手头正好做着一堆其实对核心工作并没什么关系的综合事务,加之你可能本来就不乐意做这些事情。于是,你的负面情绪噌噌往上冒,你不禁在心里抱怨,“本来就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了,就不能安排别人吗”,但你却没胆说,你也没完全听清领导要你做什么。
于是,带着这种情绪你可能没法专注于把领导交代的事情做好。
所以,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什么是轻、什么是重,我们应该有判断能力。职场上,如果你要做一个向上走的人,就不要习惯于便利贴而不可自拔。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不是人人都有超强大脑,我们也没有过耳不忘的本领。
在职场,很多时候任务的下达都是以口头形式,尤其是领导,你不可能跟领导说:“领导,不好意思,我记性不好,能不能把要求发送给我”,不过倒不妨一试。
所以,如果你对自己的记性没自信,一根笔、一张纸或者直接电脑记录,不管什么形式在你忘记之前先把它记下来才是王道。一遍、两遍,如果第三遍你还问同样的问题,我估计应该没人愿意甩你吧,至少你不要来问我。
尊重
小李在帮小林审阅项目,但小林却因未专注而浪费了小李的时间,这其实是对她的一种不尊重。
在相互沟通中,用心去领会对方输出的内容并进行成功转化,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
设身处地考虑,同样的话没人愿意说第二遍,当然这里不包括特殊职业(如老师、演说家等)。尽管现实中很多情况并没法真正100%传达到位,但作为听的一方我们尽可能摄入我们所能理解的,这就是对说者的尊重。
如果哪天你能做到每次都100%领悟领导的话,我想对你应该是只有好处罢!
所以,我们可以不做100%的倾听者,但也请不要成为那个20%的弱听者。
END
故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有雷同,那就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