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韩剧《信号》的时候,记得有一个激烈的讨论,某个连环杀人犯即使从小受母亲虐待,但关于如何待一个人,如何与他人建立爱的关系,在学校里,和同伴、老师应该一样能够学到的啊,怎么会发展到后来不知如何与异性亲近导致结局一发不可收拾呢?学了心理学知道,有些东西,有且只有父母能给,比如安全感,人际信任感、规则的养成等等,只能传道,不能授业,因为这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穿透生命的体验。
就像一位幼儿园家长谈到的:“其实我并不在乎我的孩子是否学会了很多知识,我倒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小孩,或快乐的小孩”。当下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拥有想象力、创造力,对事情拥有好奇心,且抱着积极正向的态度生活。How?所有的这些,都在父母如何看待一朵花之中,长辈对待宠物狗的态度,老师看待生活的态度,与小伙伴的打闹,回家路上的偶遇中……
举例来说,让小孩子爱吃蔬菜,家长会想到哪些方式呢?
1、苦口婆心碎碎念,科普(讲道理)蔬菜里蕴含哪些丰富维生素
2、连哄带骗把蔬菜夹杂肉下面
3、威胁,你再不吃蔬菜,外面的大灰狼就把你抓走了/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4、叫来爸爸严厉指责
5、如果吃了这盘蔬菜有奖励(多玩一小时游戏、买早就心宜的东西、实现某个愿望)
6、用其他有相似营养效果的,孩子接受的蔬菜代替
7、想尽办法把蔬菜做出新高度(变化花样,形状,颜色,口味)
8、让孩子跟你一起想办法给芭比娃娃喂蔬菜
9、让孩子做这道菜,获得对菜的成就感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方式,是不是恰好有你习惯用的呢?其实,不管是在商场,饭店,路上,抑或去朋友家做客,仿佛最得心应手的方式是“如果再…就…”,这里面可以造句的东西就很多了,“如果你再不睡觉外面的大灰狼就把你抓走了”;“如果你再不吃饭,我就告诉爸爸了”;“ 如果你再不吃饭,妈妈就不要你了”;“如果你再不收拾玩具,我就送给别的小朋友了”。这仿佛是连环反应,句句戳中要害,唤起孩子最深的恐惧,分离焦虑?惩罚?竞争?
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早照到的一面镜子,这个镜子里不仅有世界,也恰是借助这个镜子孩子看到自己。所以这些话语仿佛是寓言,是关于他是否觉得这个世界安全?是否能够充满信心地离开父母,走向世界?是否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是否能够恰当地控制竞争的感觉?是否相信自己有应对世界的力量,所有这些都在日常的话语(暗示)中。
这些话若是孩子将来走向世界的咒语或金钟罩,你希望他携带的是哪一样呢?就像父母以不自由的方式告诉孩子要自由是一样的。这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反命题,我们不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别人,我们没有自由,是传达不出自由的;如果我们念的是咒语,孩子接收与习得的,一定也是咒语,无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