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理工科,大一时接触高等数学,到了大二大三接触并学习专业课,这些都曾经是我痛苦的根源。对一个自己一无所知的领域,学习起来是相当的吃力。究其原因(排除自己的智力不足)也不过如下:
1、自己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
2、老师一课堂几十页的授课模式,让慢速接受模式的自己无法应对。
3、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导致下一节课比上一节课更加迷茫。
4、自己完全没有自学能力,对高等数学、专业课等复杂课程总是在开始看时就昏昏欲睡,完全不知书中所云为何物。
因此,总会看到和自己同病相怜的同学,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期待老师划重点,通过抄录周围同学的笔记,死记硬背勉强通过考试。
可是大学也给了我们自由的发挥空间,老师不再像高中老师及自己的家长一样,每日耳提面命、不断督促施压。大学是自由的,是自我能力发展与培养的好时期,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成就自己。而我对“值得读的困难书籍”的阅读方法也就是在大学时代渐渐形成。面对一本很难的书,我们无法找到正确的阅读方向。而对书中多处不懂的地方进行停顿查阅,又会忘记之前看过的内容。值到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阅读与学习方法其实前人早有经验,只是自己不懂得如何应用而已。
如何阅读一本值得阅读的困难书籍?
(一)
书中建议我们“先从头到尾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和思考。”之所以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1、从头到尾读一遍,可以在脑海中增加对全书概念结构的印象,能够了解前后的连贯关系;
2、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连续阅读,这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理清思路,挖掘有价值的东西。中间不要停顿太长时间(比如半个月),这样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就还是会出现不知所云的局面;
3、不要停下来查询和思考。停顿的查询和思考会打断脑海里连续的全书框架思路,甚至会导致你忘记自己开始看过什么,无法增进第二次阅读的理解力。
(二)
在我们对全书有了大致印象,了解了书籍的目录结构、文章大意、主要内容后,就可以进入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要求读者从头到尾对文章进行“主动的”、“仔细的”阅读。“主动的”是指在阅读时精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而不是昏昏欲睡、眼动心不动。“仔细的”是指能够在阅读时分清主次,主要内容精读、慢读;次要地方粗读、速读。做到主次分明,慢速结合。并按照分析阅读的要求理清一本书在谈什么(书籍的类型、主要内容、书籍的大纲、作者想要解决或说明的问题);诠释一本书的内容(找出作者的关键字,文章的主旨,知道作者的论述,确定作者已解决及没有解决的问题);评价一本书(赞成或反对作者)。完成了分析阅读,文章所有内容应该基本都能明了。
(三)
对《如何阅读一本书》来说,这本书的阅读就算完成了。但对我来说,我会习惯于再阅读一遍自己的读书笔记或对书籍进行粗略的翻阅,以加深对文章结构、内容的印象,并将必要脑海里的文章内容梳理成自己的结构知识体系。因此要想读好读懂一本值得读的困难书籍一遍简单的浏览或一遍详尽的分析阅读都不能完成,真正的完成一本书的阅读至少需要读3遍甚至更多遍,才能读懂。如果是经典书籍,那反复阅读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
其实书籍并不是很难,只要我们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和智力,静下心来,每个人都可以读好读懂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