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枚新晋待业青年,除了投简历、去面试、等消息,剩下的时间都自由可支配。当闲暇由稀缺资源变为生活常态,一时竟有些无法适从。以往总是在赶着做事,每踏出一步都像踩着急促的鼓点,唯有在小节与小节之间稍作喘息。经历了漫长而高强度的训练,已经快要忘记我原本是个有点慢性子的家伙了。近来不用赶路,却也不敢停步放下行囊,只待号角召唤,再度全力以赴。
于是这两天坐下来,开始认真整理翻看从前认为“留着以后会有用”的那些经验和文章,准备好好修炼一身技能。碎片化的阅读给了人们知识增长的幻觉,而我试图以行动将碎片整体化,为我所用。在这整理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同样需要大量思考、反复实践,才能有效地让收藏发挥作用。
首先,收集本身不能让你的知识增长、技能提高,记忆、实践、行动和改变才是真正重要的。有时,我们会把知识的收藏数量错误地等同于自己掌握的数量。其实,倘若不懂得如何透过收集信息来积累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坐拥一个庞大的资料库,并不比拎着一个精简的工具箱更有用。看到一篇给你启迪的文章时点击“收藏”很容易,点击过后,忘记,更容易。一个被强烈推介却从未被打开过的网站,躺没躺在你的网络收藏夹里都一样,不影响它未能给你的知识乐园添砖加瓦的事实。
其次,收集时需要有判断、有取舍,问问自己,收藏的价值在哪里,不要给再次打开收藏的自己增添负担。今次整理伊始,我便发现一些具有强烈时效性、现在已不合时宜的经验,依然留在收藏夹里。还有一些资料,直接从中撷取有用的部分及时学习、应用即可,不必长篇累牍地都留着。举个例子,曾经收藏过一些“认为很有用”的生活小窍门,例如怎么擦掉茶渍、如何巧治口腔溃疡之类,留着再看一遍,可能也记不住或是用不上。生活中当我们真正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恐怕也不会选择在曾经收藏的生活小窍门中翻找,而是直接用网络搜索答案了。
此外,知识的获取应当先夯实基础,再锦上添花。如果知识框架没有搭起来,看起来再有用的干货和锦囊,也无处可施。碎片阅读所能获取的,往往是管中窥豹,表面功夫,只揭起了相关知识的一个小角,也不能定制化地解决你我特有的实际问题。就像网上分享的很多《金融就是买包包》,《从私募投资和职业二奶海藻说起》之类的文章,我们当然可以用其中类比的方式粗浅地认识金融概念,可是如果没有一定的金融背景,真正理解这样的类比有时都显得困难。又如作为热门分享的EXCEL快捷键大全,我可以现在一个一个地试,把它们都死记硬背下来;可是这样做的效果也许不如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几遍常用的那些快捷键来得实在。
最重要的一点,与学习任何新知识时的方法一样,精神上要趁热打铁,一鼓作气;行动上要反复练习,构筑系统。
因此,收藏之后,应当及时、定时地整理、复习、归档、清除;让碎片融合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让改变落实在自己的一言一行当中。如此,才有可能达到我们收藏时所期待的效果。
曾经,有一间名叫森林木的书屋是我的乐园。那间书店明亮、整洁、安静,总是放着恩雅的歌曲作背景音乐。有时我和父母一起去那里读书,有时则一个人在那儿消磨一个下午。记得有次从书店回家,父亲问我:“你觉得,这间书店的名字为什么要叫‘森林木’呢?”我已记不清自己的答案,却记得他告诉我的话:“读书的时候,要先把书读‘厚’, 查阅相关资料,充分理解书的内容;再把书读‘薄’,记住要点,融会贯通;这整个过程,就对应了‘森、林、木’三个字。”
书店在几年前关闭了,变成了一间邮政储蓄银行。然而每每面对浩如烟海的卷帙,“森、林、木”三个字提醒着我,把书读厚是不够的,把书读薄,才能运用知识,获得进步。碎片化阅读当道的时代,知识有了新的面貌和传播途径,将它们纳入现有知识体系的难度在增加;可有心的读者不会乱了节奏,有难度,才有挑战和趣味嘛。
收集、整理、清扫、修剪……我们终将拥有一片让精神愉悦栖息的小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