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开始兼职,工作收银
整天一个人憋在家真的太久了,担心自己一直这样下去压力太大,如果有点事可以做,能够接触更多人,或许会好一些,尽管收入少的可怜,但这份收入还是完全能解决我的吃饭问题。
找工作时,心情非常急切,而且想的比较少,考虑的很不周全,但当时为了得到这份工作,就很轻易的向老板做出了一些承诺,包括工作到4月15日左右,期间会请一次到两次3至4天的假。我最初做出承诺时没有太在意,觉得短期兼职不用过于斤斤计较,就这样,开始了兼职工作。
第一件未考虑到的事出现,大学室友邀请我于3月11日至13日去南京,当接到这个消息时,我就有些犹豫,顾虑请假的问题,不管过程怎样,最后我还是答应了,请假之前我本身有些惴惴不安,因为自己都觉得这个要求有些无理。然而,与老板的对话,我还是被shock到了,发现老板竟如此看中承诺!我那天所说的话与最初找工作时出现了严重分歧,而我浑然不知,总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当时我就受到了老板的质问,在那种紧张的氛围下,我竟无言以对。那天,我意识到自己对待承诺的随意态度,仅此而已,我并未接着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那一次我错过自身提高的一个机会。
因为一些原因,我计划于3月25至26日去北京,因此又要请假,今天我向老板表达请假意向,他随口问了我一句“做到什么时候?”我也很随意的回答道“这个月底吧”。没想到这句话一出,我整个人都尴尬了,老板接下来严肃的回了一句“你现在跟你最初的承诺完全不符啊”。那一刻我觉得整个空气都凝结了,瞬间语塞。之后,老板很认真而严肃的跟我谈了一下,他说的其中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我的一些朋友是阿里的员工,他们会事先考虑清楚自己的底线,然后做出承诺,一旦做出承诺,他们都会兑现。“从他那,我意识到承诺与信任的重要性:认真的对待自己所作出的每一个承诺,并且履行承诺,唯有如此,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
通过这件事,受益良多,对自己进行如下深刻反思:
1)不要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必做到
今后但凡做出一个诺言,都要特别警惕,事先考虑有可能阻碍承诺实现的情形,只要做出承诺就必须履行。随着事情发展,总会出现一些最初未考虑到的情况,这时最容易以此为借口不去履行诺言,总会说“哎呀,当时我没考虑到这个情况,真的很对不起,我没办法去做了......"仔细想想,生命中这种时刻真的太多太多了,更重要的是,我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在打破承诺,或许是因为周围的人都这样,这已然成为一件完全不会引起注意的事了。当注重承诺的人出现纠正自己时,尽管可能会觉得无地自容,觉得难堪,但那都不重要,充满感恩的心去面对吧。
因各种理由不履行承诺时,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利己主义!如果履行诺言肯定对自己不利或者自己不舒服,而我们总不情愿做对自己不利的事。 就拿我的例子来说,为了去南京而请假的行为其实就是打破自己最初对老板的承诺,我如果为了履行诺言而选择不去,自己就会很不舒服(因为本身是很想去),最终我为了让自己开心选择了违背诺言,而且还为自己开脱说“我当初没想到会安排这次出行,考虑不周,真的很抱歉啦”,换个角度想,对方谁在乎你有没有考虑清楚啊,人家之所以选择你,只是因为你当时的承诺而已,很显然一旦我违背诺言,对方也对我不再信任。
思考:能否用“perspective taking(心理学)理论——人考虑问题习惯性先从自己出发,而不是对方出发“来解释不履行承诺的行为。【参见印象笔记思维导图:【李叫兽】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因此,不管怎样的意外情况出现,不管最初考虑多么不周,不管履行诺言对自己多么不利,都应该选择履行诺言吧!此刻的痛苦,会倒逼我们下次慎重承诺!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得到他人的信任。
2)承诺之前充分考量,承诺切忌模棱两可
通过这次经历,我发现自己犹豫不决,逻辑混乱,做决定从不会干脆利落。原因在于我自己看不透事情的本质,抓不住问题的关键。
刚开始面试时,老板问问题非常犀利,他很直接,他的目的也很明确,他需要答案。起初,我的回答非常含糊不清与模棱两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面试前我没有认真考虑过那些问题(也可以说没去想),当老板问时我本身是没有答案的,这件事让我细思极恐的地方在于我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就应该不知道”,说白了,如果我对自己“正在做什么、想要什么”都浑然不知,不是无知又是什么呢?因此,这就是问题的起因,问题的关键:我不了解自己,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总是在用”可能“、”或许”等不确定的词说话。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做事总是失败”——因为从源头上没有真正搞清做事的原因以及做事的意义,总是含含糊糊的开始,那没有结果也在情理之中了。
4月19日补充:
我是3月1日找兼职,当时刚离开家,正处于非常低落的阶段,当时自己真的不知该何去何从,我怎么都想不通,一方面各种不甘心,一方面又因各种顾虑没有勇气挑战自己,看似在得过且过,其实内心很煎熬,每天都很难,当时我内心还是倾向于调剂,也在收集调剂信息,就在这种状态下我逼自己去做份兼职,让自己走出去,也就出现了那天面试时的场景,当然,当时自己还是过于随意,什么都不确定,既然当时决定调剂,我就应该收集全部信息,不能说什么都不知道,而且之后去南京这件事绝对是我做错了,我的确因这件事违背了诺言。
反思过去,其实我习惯于说模棱两可的话,我经常使用“好像、似乎、可能”这类词语,说好听点是自己不把话说绝对,其实,这深层次反映出我的性格——不干脆、不果断、优柔寡断、不自信,而它们会严重阻碍我今后的发展,因此,为了可以成长成一个更好的自己:我今后说话不准在使用这类词语,我需要深刻思考,给出我所认为的答案与建议,即便它是错的,也要非常肯定的说出来,因为这就代表了我当时的层次,不要试图掩饰自己无知。我在模棱两可说话或回答时其实很大程度上在掩饰自己的无知,不想让别人看穿自己,不想让自己太尴尬,我这个想法其实是非常致命的,在其他方面也能体现出来,今后我不能再有这种想法,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为了维护自己在他人面前的所谓形象,而采取如此拙劣的手段,一旦试图掩盖,一切就会进入恶性循环。正确的做法是,当我发现自己不懂或不知道时,大大方方的承认,当然这不是结束,而只是开始,既然发现了自己的知识盲区,那么接下来我需要做的就是收集资料学习,将不懂的地方变成彻底搞懂,而不是懒惰愚蠢的回避问题,将“永远都是问题的地方变成再也不是问题”。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在调剂系统开放当天彻底动摇,再次出现二战想法,那为什么会在那个节骨眼才出现这个想法呢?为什么之前我就是没能鼓起勇气呢?是因为自己没魄力、没胆识这么简单吗?还是有其他更根本的原因?思考过后,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当时认知水平达不到,很多问题就是想不通,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也不知道应向谁寻求帮助,就一直这样自己闷着(如果自己只是坐那“干想”,真的是越想越乱,越想越想不通,因为大脑运行容量就这么大,所以一定要书写,一边写很多问题都梳理开了),我当时的状态真的很差,可以说我过去也大同小异吧,这两个月的积累虽然说不上有什么特别大改进,但总强过那时。另一方面,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始终在在回避问题:为什么我会在那个节骨眼才会有这个想法,才会开始主动检索信息,才会想去北京(这么多年我从来没能一个人非常有目的为自己安排一段旅行,恐惧阻碍了我)?其实调剂系统开放那天,我被放到不得不做决定的境地,我没得选了,我没办法再躲了,根本无处可躲了,我只能面对,所以在那时我有了答案,看到了吧,问题根源在于我回避问题,我拖延,如果我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我想自己肯定能更早些作出决定。回避拖延一直是我处理问题的态度,我已深受其害,我需要深深反思之,我需要做出改变!
德邦物流
前面提到“我很没魄力”,在平常我也容易迁就别人,之前还觉得自己性格好,温柔,不跟大家计较,但这或许反映出我没原则
老板为了得到答案,他一直在逼问我,在那种情况下,我给出了他答案,那就是工作到4月15日左右,期间会请一次到两次3至4天的假。做出答案时,很多情况我都没考虑到,当然,这也是我自身的原因,是我自己看不清问题的本质,抓不住关键,那么,在他人眼里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表现?他们又怎么看待这样的我呢?(我如果想知道答案,或许可以问老板如下问题:您好,我认真思考了您对我说的话,我意识到自己打破承诺的事情,我想知道您是怎么看待这样的我?我给您什么样的感觉?因为现在想想,我第一天面试时其实内心非常模棱两可,我自己都没有答案。)
其实这件事,还有一个环节,应该是我自身出现了混淆:在老板之前,财务突然问我做到什么时候,我给出的答案是24号,很显然我将承诺抛之脑后,只考虑自身利益。更重要的是,我在未向老板说明的情况下,又向第三人随意做出了一个承诺,显然,我将财务与老板混淆为一人,之后与老板沟通时,我意识到问题所在。
当老板看穿我的时候,我无地自容,但很奇怪,我总试图解释些事情,让自己显得不那么难堪。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当自己不好的一面被他人发现时,第一反应或许就是立马在大脑中搜刮各种借口与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进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听到批评时很少会冷静的想一下“他说的对不对?说的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我的问题?”——写到这,我意外的发现这不就是“习惯性防卫”嘛,起初或许有些小兴奋,但静下来之后,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对时间的敬畏,我意识到“应该把全部的时间用在读书上,读更多的书,拥有好奇心,进行更多的思考,总想在知识间建立联系,最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第五项修炼》: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防卫性心理使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对多数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害怕别人会发现它的错误。——Expert From:《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34页
我以前学过这个知识,可是从来没想到这个知识怎么用在生活里......是反思,让我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学会“习惯性防卫”(有改动)这个新知识,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Expert From:《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60页
总结:为了避免“从来没想过这个知识怎么用在生活里”的情况再次出现,我应该学习“李叫兽的方法”(参见印象笔记思维导图:1)【李叫兽】如何构建知识体系?2)如何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李叫兽】)进行刻意练习,一定要进行书面归纳整理,不要只停留在脑海中想象,或许很痛苦,但一定要坚持去做。
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让我稍微说得更详细一点:学习新知识并将其存放于大脑中,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得起来去使用。因此,学习的有效性显然应该这样来衡量:当遇到需要用到学过的知识的时候,相关的知识是否会自动从你脑海中“蹦”出来,最起码——能否通过有意识的搜索将它们提取出来。这可不像它听上去那么简单,否则就不会有“掉书袋”、“读死书”这种修辞手法了。——Excerpt From: 刘未鹏. 暗时间
说明:1)这段文字虽然是“摘抄”的集合,但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借助于“习惯性防卫”而联系起来的,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堆砌,它们需要我认真的思考。
2)借此,对“懂得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有了理解:我们通过读书等方式能获得很多知识或道理,我们或许能够将这些知识或道理背下来,能够脱口而出,但却没有将它们与我们自己的生活相联系,从来没有停下来认真的想一想“这些知识或道理在生活中会怎么运用呢?”反过来也一样,当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们也很难将其与学过的知识或道理主动建立联系。很显然,我们所学的知识或道理与生活是脱节的,那么,如此这般,学习(读书)又有什么意义呢?学习(读书)不就是为了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因此,我需要认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
3)“懂得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今天在我脑海中出现过两次,另一次是在我思考“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问题时出现的。
语音训练所读段落:
人们总是抱怨不应该遭受的坏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但却很少提起他们遇到的好事情。也不提他们之前做过什么,才会导致这样坏事情的发生。我不记得自己曾经对上帝做过许多让他眷顾我的事情。可是他真的对我很眷顾。(科马克·麦卡锡)
感悟:
读完这段话后,如果你没有什么体会,那就请你再轻轻的朗读三遍,静下心来好好品味。
有没有发现,我们总在不停的抱怨发生在身上的坏事情,哪怕一丁点坏事降临,心情立马不爽,很多人甚至破口大骂,但凡坏事情的发生,总有原因,而又有多少人细细想过。然而,面对好运气、好事情,我们习惯只字不提,很少有人去感恩好事情的降临吧。
不要总把坏事的发生归因于他人,反思一下自己吧,唯有如此,才能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