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走到田野里去,看幼小蛮荒的生命绽放,我想寻觅清澈与干净,还有人间久违的高尚。”这是作者殷健灵在《云顶》封底诗意的期盼。
崇山峻岭的深处,一个叫做“云顶”的地方,有一所特殊而温暖的小学,那里聚集着一群孤寂的留守儿童,那里蓝天蓝,白云白,水清清,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心心、小石头、舒柳曼、水冬、幼菊、金枝、李千万……他们在这里得到“童伴妈妈”爱的补偿,体会到“家”的真谛。
杨果和春晓曾经是小学老师,孩子苗苗出生后不再做教师,他们一家三楼在彩云镇开了一家火锅店,在彩云镇只住了很短的时间就毅然决然丢掉火锅店来到了云顶小学。云顶小学是一座典型的山村小学,教室里歪歪斜斜的,破烂小课桌,还有和课桌一样破烂的墙壁,为了让乡村留守儿童得到温暖,夫妻二人就在这里安了家,杨果爸爸做校长,春晓妈妈做孩子们的“童伴妈妈”,过着极其简陋艰苦的生活。其间也有许多山外的人给予杨果更多赚钱和做官的机会,都被杨果婉言谢绝。在苗苗的眼里,他们不需要太多的钱,也不需要看不见的权利,他们只要安安稳稳的生活着,彼此满满的爱着。
杨果出身于教育世家,他的祖辈和父辈们都当过乡村学校的校长,他们经历了不同的年代,他们都相信唯有教育才是天下最神圣的事业,哪怕在动荡的年头,教育仍然是混沌中的亮光。至于别的东西,他们是易变的,黑的,会变成白的,白的,也会被脏东西覆盖。于是杨果也想循着父辈们的路,心无旁骛的做一件他心里认定的单纯又神圣的事。
“不然没文化,就怕没爱心。”这是春晓妈妈的口头禅,春晓妈妈还拉起了在云顶开小卖部的素歌阿姨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专门开辟了“童伴之家”,他们给村里接通了网线,利用周六周日开各种各样的爱心活动,定期给他们的爸爸妈妈视频聊天,让留守儿童享受来自“家”的温暖。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春晓的一次不经意得爱心午餐,感动了前来云顶旅游的石鹤田夫妇,石鹤田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云中得梦想》,写的正是在云顶小学的所见所闻,学校的艰难过往,目前的困境,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这篇刷屏的文章引来了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在他们的捐赠下,云顶小学焕然一新。
如今孩子们在云顶小学快乐的成长,曾经在云顶就读的孩子有的已经考入了大学,有的准备回乡创业,孩子们已经准备用自己的双手把家长建设得更加美丽。在爱中长大的孩子们逐渐学会独立和坚强,更学会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未来——他们知道,总有一天,他们会离开,会走得很远很远,他们同样知道,有时候,离开,是为了最终的回来,就像那些给予他们关爱的人……
从“走出去”到“更好的走回来”,蕴含了中国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也蕴含了人们向往的“最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