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非常喜欢的陈果老师出了一本新书,《好的孤独》。
陈果老师是复旦哲学系博士,现在在复旦教书,她的关于“孤独”“爱情”的讲课视频曾经一度在网络上疯转,广受好评,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位颇具魅力的“麻辣教师”。
书的封面上写着宣传语:“孤独藏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它你就可以脱胎换骨”,然而这本书不单解读了孤独,其所审视的东西包括方方面面,真诚、爱情、道德、成功、自信、死亡……可以说是陈果老师近10年来的教学心得总结,囊括了她的思想精髓。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代入陈果老师的课堂,于是记忆的碎片重新拼接,沉没的世界重新浮现,仿佛又回到了5年前的大学校园……
2012年的时候我刚入学,由于久闻陈果老师的大名,连续刷了三周的课,终于在最后一轮的时候选上了陈果老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陈果老师的魅力就在于,即使是这种每个高校必开设,古板枯燥的基础课程,她都能讲得妙趣横生,引人深思。
第一次课,陈果老师就跟我们讲“大学之道”,她说:“进入大学后,要学有用的东西,得以谋生,但还要学些无用的东西,终身快乐!”
于是这一学期,我们在陈果老师的引领下,开始去聆听校园里花花草草的柔声倾诉,开始去走进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开始去重新认识什么是爱,什么是被爱……
陈果老师在《好的孤独》的序言里面介绍了她在复旦听课的感受:
无论是学生时代的我,还是在成为老师之后,我都曾多次像他们一样,站在复旦某一个教室的角落里,听上几个小时的讲座。对我而言,那是一段无比欢乐的时光,尤其是当他人的语言像一束光一样投射进我的内心,在那里某些潜伏了许久的激情,某些甚至未被我自己意识到的思想的种子竟借着这光得以苏醒,抽出了它的第一根芽,开出了它的第一朵花。这种灵魂受触动、精神被点燃的愉悦感,美不胜收。
我想说,这样的美好感受,我们也能在陈果老师的课堂上感受到,每次听课,都仿佛一切纷扰都抛之脑后,跟随老师的思想走向诗与远方。懵懂无知的我,也是在那时候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思想与学术、甚至生活观念,能在无边的时空中恣意游走”。
2013年的暑假,一次刷朋友圈,偶然发现了陈果老师居然上了《开讲啦》节目,于是立马看了这期节目。
演讲的主题是“好奇心”,这个主题在课堂上也多次的涉及。能在这个开讲啦这个舞台上,呼唤天真、呼唤好奇的,恐怕也只有像陈果这样的大学老师了。
陈果老师举了商汤王的一个例子。
古代有一位君王叫做商汤王,他在自己洗澡的那个澡盆上面,刻了九个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次商汤王要洗澡的时候,他都要用这九个字来提醒自己,人外洗身,内当修心。
我们的身体细胞每天都在新陈代谢,我们的精神也要与身体保持和谐统一,这才能身心不分裂。那什么才能够维持自我更新的动力呢,就是好奇心。
因为好奇心带动求知欲,求知欲那就是对于生命的好奇,对于人生的好学。所以好奇心就像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使得你的精神之水一直在流动。它永远不会腐化,因此你的精神永远不会衰老。
2016年毕业季,最后一次见陈果老师是在大家沙龙的校庆主题之夜上。
这次交流,大家一起回忆校园的青春往事,交流结束后,我也有幸和陈果老师表达了我的小困惑:很后悔没有珍惜大学的时光,没有好好把握学习的机会往学术道路上发展,却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程序员。
陈果老师告诉我说,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不用纠结,在大学剩下的时光多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就可以了,我也不是什么大师,也只是一个教书匠啊,无论是各行各业都要有创意才行,即使是程序员,也要保持你的好奇心,保持你的创造力。
正是因为带着这份好奇心来到了深圳这座陌生的城市,我才开始孜孜不倦地在无数未知领域汲取知识,开始尝试写作,记录每日的思考,也开始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
2017年,陈果老师在互联网上开始活跃起来,在喜马拉雅上开设“人生果然不同”的音频课,除了两本书《懂你》《好的孤独》,开设了公众号“酋长漫谈”。这让我在工作之余,也能偶尔重温下校园时代“自由而无用”的光景。
谈了这么多,还没有谈《好的孤独》里的具体内容,我想,任何一本书,都是作者认知的展现。本书的第一章,就在讲“真诚”,本书也绝对是陈果老师的诚意之作,她凭借深厚的哲学素养,凭借十年的教学经验,想我们娓娓道来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的背后的本质,令人耳目一新。
也许你会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太过鸡汤,虽然普通的鸡汤遭人厌恶,但是经过哲学思考后的鸡汤散发出的智慧的浓郁芳香,难道不值去细细品味吗?而且我觉得,当一个通俗的的道理,上升到一定哲学高度,必然是鸡汤化的,哲学家们甚至都成了鸡汤的代言人,就像提到尼采,你一定想到“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所以,管它鸡汤鸭汤,好喝就行。
最后,再次推荐这本《好的孤独》,用陈果老师在后记里面的一段话来结尾吧。
阅读本书过程中,如果能使人在迷境之中更多一份直面迷境的勇气、更多一点与迷境和解的安适与平静、更多一些超越迷境的希望,那将是一件值得庆祝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