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一下子回忆起自己两年长的独居生涯,很明显我的孤独没有让我感到光荣,它反倒像藤蔓一样细细碎碎的爬满了我的心脏,令我一回到独处的时候就立刻收紧,让人不舒服,倍感生痛。
美国超个人心理学代表性人物肯.威尔伯曾把一个人的社交分为三种状态:
1、交心状态,半交心状态,不交心状态。
2、独处分为充实性独处,匮乏性独处,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
可见,独处是一项名副其实的个人能力。
很多人无法独处,不外乎取决于心理上的依赖以及不安全感,比如我二十岁前根本无法一个人吃饭,不敢一个人住,要开整晚的灯,去哪里都需要人陪。
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我开始了长达两年的独居日子,刚开始的时候简直几乎接近精神崩溃,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点小小的声响也足以让我猛地从床上坐起,并且右手还握着一把锋利无比的水果刀。然后慢慢的,我开始大片大片的失眠,在炙热刺眼的白炽灯下烦躁的翻身。
在一次和小花详聊后,我觉得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开始渐渐的去接受和自己相处,一个人跑步、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
刚开始的时候特别难受。
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座位上吃饭,总感觉周围飘着乱七八糟的眼神和声音,不知道在议论什么,上个厕所回来后,发现自己的餐具早已被收走。
一个人看电影,左右都坐着甜腻的情侣,不是全程在说话就是猝不及防的秀你一脸恩爱。
一个人逛街看衣服。被几个sales围着攻击,完全斗不过;试完衣服也只能自顾自欣赏,想找个人咨询下意见也只能拍个照片发给好友。
一个人去拔智慧牙,拔完后医生让我自己去交费,咬着一嘴带血的棉花,含糊不清的跟护士说话。
一个人修空调滤网,耐心的看着网上的说明拆开,结果从叠在桌子上的凳子重重摔下。
……
后来有一次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无意听到Eason的《孤独患者》,歌词里有一句:“我不曾摊开伤口任宰割,愈合就无人晓得。”觉得自己也太他么的可怜了。
直到不知过了多久,我好像突然就自愈了,这其实并不是习惯的力量,而是这些看似很难过的日子会让你的身心仿若橡皮,你慢慢随着它伸缩膨胀,当它适应你,变成你的生活中的一部分时,它就变成了你很好的伴侣。所以说,人心其实还是很强大的。我学会了自带高冷的做事,吃饭的时候目不斜视,并且能吃得很好很饱;逛街的时候能自动屏蔽所有sales殷勤的嘴脸,仿佛是当她们不存在。我能自己一个人扛冰箱,修各种电器。
但仍然会有朋友同情的说:喂,你看起来真的好可怜。
听了这话,我好像突然就明白了有些人为什么宁愿单身也不愿意将就。很多人看单身狗觉得很凄凉,整天虐狗虐狗的,但其实很多单身狗的生活真的不要精彩太多。特别是当你学会了和自己相处后,日子比任何时候看起来都来得更好,更充实。
这比整天跟一些没思想的人待着来得轻松,你不用找话题找节目。你由着性子安排了一天满满的行程,然后自己就能去完成,不用去迁就任何人,这种感觉真的太棒了。
当然,如果能有一个和你志同道合的伙伴,能使你的生活锦上添花,你当然也是愿意和ta待在一起的。
不然的话,我应该更愿意一个人待着。
做一个孤独患者即使不光荣,它也不该让你感到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