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51年,在中国为乾隆十六年,论干支则为丁酉,属鸡。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直隶三州县受了雹灾,山西、浙江遭了大旱。五月初云南鹤庆府所属剑川州又连发六次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乾隆十六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既然如此,笔者又何以把《乾隆十六年》题作章名来写这样一个推送呢?
1751年,是《百科全书》第一卷A字部分出版这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由于表面看来是末端小节,我们的论述也无妨从小事开始。
乾隆十六年正月,以省方问俗,考察官方戎政,阅视河工海防,了解民间疾苦,奉母游览为由,乾隆帝首次南巡江浙。行前,他命将乾隆元年至十三年江苏积欠地丁银二百二十八万余两、安徽积欠地丁银三十五万五千余两全行蠲免,浙江因无积欠,蠲免本年应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并减直省缓决三次以上人犯之罪以显皇室仁慈,对处于帝国最高处的乾隆来说,这是在向他御下的臣民施加恩泽,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他还将五次巡幸江南,了解百姓疾苦、减免所经地方的赋税并嘉奖富豪商人,颁布体恤民情的法令,而这些惠民措施,又是如何颁布的呢?
十三日,首次南巡由京师出发,同行的有皇太后钮祜禄氏、皇后嫔纪,还有随从大臣、侍卫人员,达2000余人。前呼后拥,浩浩荡荡。顺运河行船先至天津,突遇暴雨,乾隆上岸躲雨,见有一茅屋亮灯,便扮成商人叫门,并不知情的渔民热情的将白天捕获的杂鱼倒入灶中,又在锅边贴了几个棒子面饼子做了一锅贴饽饽熬鱼,乾隆吃后赞不绝口。行了几日,又于临清凤凰岭下船,地方官将济美酱园制作的红豆腐乳献上,深得乾隆喜爱,当下朱批定为进朝贡品。
过了聊城,便是济宁,七十代衍圣公孔昭焕早在此等候多时。衍圣公乃是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此前已历经宋、金、元、明四朝,清军入关后,首位关内的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承认了衍圣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权,包括侵吞的土地与世袭的封号,朝见时,衍圣公仍列内阁大臣之上。衍圣公与朝廷密切,到了乾隆时期更是达到巅峰。据传乾隆十三年乾隆第一次巡幸曲阜,便将义女下嫁给孔昭焕的嫡长子孔宪培,之后又八次来此祭祀,成了史书上祭祀孔子最多的帝王。
皇帝巡幸,身为孔家家主的孔昭焕自然不敢怠慢这位高贵的女婿。据传他以有一百九十六样菜的满汉宴来招待皇帝,用了燕窝、鱼翅、海参、干杯等珍贵食材。可吃够了山珍海味的乾隆早已厌倦了这奢侈的排场,唯独对绿豆芽和红虾米炒成的“金钩挂银条”以及韩姓佃户熏糊了的豆腐大加赞赏。凭借这两道菜,第七十代衍圣公成功维持住了孔府与皇家的关系。
被孔府欢送过境后,乾隆一行来到了徽山湖一带。走到鲁南峄县时知县敬献上了冒着热气的菜煎饼,乾隆品后觉得甚是好吃,命其准备二百斤当做一月的吃食。对于把持一县之地的知县来说准备两百斤干粮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让其保持干燥而不变质。正当随行人员颇为担心的时候,峄县知县在第二天便送来了硬纸壳子一样的干煎饼。乾隆本想龙颜大怒,却闻到了一股想起,听知县讲这是花椒叶干菜煎饼并尝了一口后不禁转怒为喜连声叫好。
带着两百斤干菜煎饼,乾隆乘龙船来到徽山湖。他站在船头上观赏湖光山色,忽见湖中数尾金色鲤鱼随船嬉戏,还有两条拍打着浪花跃出水面,落在船上,又见每条鱼长着四个鼻孔,且脊鳍、尾鳍呈现红色,十分漂亮,甚为诧异。随行大臣急中生智,奏曰这金色鲤鱼跃龙艇,又有四个鼻孔,主四海升平,五谷丰登,乃大吉大利之兆。乾隆便命御厨烹食,一尝发现可口鲜美,龙颜大悦,命为贡品年年晋京。
御驾将出山东,品尝了贴饽饽熬鱼、红豆腐乳、金钩挂银条。孔府熏豆腐、干菜煎饼和四鼻孔鲤鱼的乾隆深感愉悦,免经过直隶、山东地方本年额赋十分之三,定为以后南巡成例。又免山东积欠仓谷五十七万余石以示皇恩浩荡。
时至今日,这些逸闻早已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至于乾隆皇帝为何喜欢吃这些农家菜,又为何能连吃两百斤干煎饼而不腻,这些都没有被历史学家们所重视。然而当我翻阅史书,又谷歌了一番之后,逐渐发现,在这错综复杂的美食地图之后,有一个若隐若现的影子。这道影子刚出现时是朱元璋还是个流浪汉,那是元末明初群雄割据,中华文明开始落后于西方的时候。而这道影子沉寂时慈溪正在西逃,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将拉开序幕。但我们现在无法看清,在乾隆十六年以及此后的五次南巡时,这道影子的现身又代表着何种意义。
由于清朝的皇族后裔们早已散落民间,笔者无法从他们身上找寻迷影的秘密。所幸在当今的红色中国还有一位亲王,他在网络光辉照耀之处曝出了一张神秘的地图,上面标注着乾隆所经之处的奇异美食,我们不知道乾隆是如何将黑龙江以及云南定为江南的,但我们知道的是正当这位亲王准备将这惊天秘密写进一部《乾隆谍影》的时候,他神秘的终止了这个项目。。
或许这秘密,将如同那一首忠诚的赞歌,消失在沙县小吃店里的热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