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观色”,琢磨别人说的话,观察人的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意。
在我的词典里,这个词语一直是贬义的,会“察言观色”的人,跟别人交往,整天盯着人家的脸观察,然后再伺机而动,让我觉得怎么有点想探究别人隐私和拍马屁的嫌疑。
工作二十多年了,我好像不怎么会“察言观色”。因为在我所受的教育中,我的师长都未曾对我提起,直到最近关于儿子的教育,一个朋友提出了这个词,才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网上百度了一下,原来这个成语大有出处。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释义: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
孔子的儒家思想大多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的,想在朝廷和官场通顺畅达,就需要“察言观色”,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的为官之道。
朋友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他的领导是一个严厉的人,脾气不好,平时不拘言笑,但对家人特别包容,特别好脾气,是个模范孝子,典范好老公,标范好父亲。
人都有七情六欲,谁也不能保证没有不顺心的事,领导在家不能跟父母、妻子、孩子生的气发的火,可能就得在别的地方发泄。
他就是这个领导的下属,别人都挨过领导的呵斥训责,唯独他没有,他说他的秘诀就是要“察言观色”。
早上上班跟领导汇报工作,先打听一下秘书:老大今天天气晴还是阴?秘书说是晴天,他就马上进去;秘书说是阴天,他就等等再进。
进去后也可能遇到变天,这时他能及时退出就退出,不能退出就仔细观察领导的脸色,只要是领导面有愠色,他就闭口不谈,等领导不再责难面色缓和时,他再继续报告。所以,他跟领导相处多年,从未发生过争执和吵闹,与这个领导的关系甚是融洽,最后私下里称兄道弟。
朋友讲这个故事时,我讥笑他老奸巨猾,会拍领导马屁。他没有生气,一本正经反问我:不然怎样呢?非要跟领导吵吗?即使你有理,又能吵出什么结果?无非是让领导难堪生气,关系无法处理,小心眼的领导可能还会给你小鞋穿,以后你在这个单位肯定不会被重用,同事也可能因此看不起你。
如今想想,他说的确实有道理。
大官小官都是官,想让大官提拔,小官就必须“察言观色”。
不仅为官需要“察言观色”,为人处世更需要“察言观色”,学会“察言观色”,才能事事通顺,事事畅达如意。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
那时的我很倔强,用现在的话形容就是有点二,感觉自己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凭良心用力教好自己的学生,无欲无求,也就对领导不畏惧,总是觉得我没错,你是领导也没权利批评我,凭什么你就可以对我发脾气?所以当自己觉得不公正时受了委屈时,自然而然地就跟领导顶起来了。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领导为了他一个亲戚的孩子的事来找我,让我对这个孩子犯的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当时因为家长的无礼态度就没给领导面子,坚持让孩子在家反省两天,让家长好好管管。
当时自己真没把这事当回事,并且很快就忘了,可领导未必不会记在心里。所以,尽管那时自己的教学成绩优异,却连节公开课都不让报,还让我回去好好研究自己的课,以后再找机会。如果不是换了领导,估计这机会可能永远不会有了。
现在想想,是否是自己不懂“察言观色”得罪了领导不得而知。
工作中跟领导相处需要“察言观色”;跟同事相处,同样需要“察言观色”,不然你也可能触动同事的那缕易怒的神经。
两年前的某一天,一个同事因为找不到学生的作业在训斥课代表,我就天真的帮忙到处找,结果当我在一堆乱书本下找到并把找到的作业交到同事手里时,他竟然对我发起怒来,嫌我多管闲事。
如今思之,同事可能当时只为批评课代表的不认真,而我却不懂得“察言观色”,帮忙也是帮了倒忙,活该被骂。
其实,不止是工作中要学会“察言观色”,只要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使自己所做的事顺利成功,为了彼此更融洽和睦的相处,都需要“察言观色”。
生意人之间需要“察言观色”,才能知道对方想什么,才能掌控主动权;知己之间需要“察言观色”,才能在彼此最难过时给予的是安慰而不是打击;朋友之间需要“察言观色”,才能在对方需要帮忙而又不好意思张口时慷慨解囊;父母与儿女之间需要“察言观色”,才能在彼此心情不好时不去火上浇油,雪上加霜……
写到这里,想回归写此文的用意。
我的儿子遗传了我所有倔强的基因,也因为我不懂“察言观色”,所以自然而然没去教育过他。
写下此文,与吾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