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观点:「你的朋友圈决定你的未来。」
大意是,如果你的朋友都是富人,你肯定也穷不到哪里去,但是,如果你的朋友都是穷人,你肯定富不起来。
这个观点自然有其合理性,人是感性动物,抱团后相当于资源聚合,无论是资讯,还是人脉、资本,必然会产生商机和变现的机会。这也是时下社群和社交活动之所以热门的一个原因
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很多人觉得自己发现了成功的捷径,即:认识牛人,和牛人做朋友,从而先富带后富。
但是,且不说你能不能和牛人成为朋友,人脉=成功/好人脉→富人,这本身就是个值得推敲的结论。
我有朋友在公关行业工作,他朋友圈里甚至不乏王石、罗胖子等人,但是他与这些牛人依然只是点赞之交,日子依然紧巴巴
你有牛逼的「朋友圈」又如何,依然是无效资源。
「关系」社会,我们靠什么取胜?
正如费孝通所说,中国是个乡土社会。我们行事大多依赖熟人家人和朋友,「关系」在我们生活中占的比重极大。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找工作,很多大学毕业生都会忧愁找一份好工作的问题。但你也会发现,每年都会有很大大学生早早就找到一份高薪清闲的工作,一问方知,他们的父母等人帮他们拿到了这份工作。
这其中离不开「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什么样的「关系」在类资源争夺过程中的发挥着作用?我们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为我们所用?
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靠亲朋好友这类经常见面的「强联系」,而是那些不经常见面的人、不怎么联系的人,那些和你「弱联系」的人。
——著名社会学家 马克 · 格兰诺维特
这话咋看上去很荒谬,但其实并不难理解。你想想看经常和你混在一起的人,一定是三观和你相近,想法和你相近,事业发展也和你差不多。
如果你自己都没办法获得资源,为什么他们就能做到?
同样的,你的能力和那些牛人、富人相差那么多,如果你没有价值,凭什么让他们在有机会做项目的时候想到你?
那普通人是不是就没有机会提升社会阶层?是不是就没机会扩展自己的人脉?
当然不是,我还是那句话,端看你怎么用
既然大多数真正有用的关系,是那些并不经常见面的人。这些人未必是大人物,他们可能是已经很少联系的老同学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认识的人。而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在你的核心社交圈内。
这些不在你社交圈内的人,反而能从圈外给你提供有效信息,突破你的社交局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脉的关键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触多少圈外的人。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好学生和坏学生的人生轨迹差异」。很多在大学期间老老实实上课考试的学生,不少毕业后的发展比比不上那些经常翘课、交友广泛的人,而后者常是老师口中的反面教材。
你也会发现很多富人的交际圈是很广泛的。以赵薇为例,别的不说,她的朋友圈十分多样化,她的朋友圈不止认识陈坤、黄晓明,也认识马云、王健林,从娱乐圈到企业圈,涉猎广泛。
一方面是因为资源之间会相互吸引,另一方面是她有价值,有渠道以最低成本建立多样的社交圈。
我一直认为,社交本质不是交友,而是资源置换。最有价值的社交往往是我们和陌生人进行的。
不管你是想学习新知识,找一份好工作,还是进行创业,你都应该避免困在家人好友这类「强联系」里,该走出去追求高价值的「弱联系」。
一方面是为了最大程度削弱感情对判断力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为了给你自己导入「新血」,发现更多可能性。
以创业公司为例,很多创始人不止一次跟我提及亲情、爱情和友情一旦和公司利益掺和,在创业后期会对企业带来多少麻烦,其中最头疼的就是人事关系。
新东方在发展后期就遇到这个问题,俞敏洪选择引入职业经理人,改变太太和妈妈参与公司管理的模式。我也渐渐发现,不和熟人或是另一半合伙的公司往往发展更好也更长久。
没有人不喜欢「强联系」,我们太愿意和我们的熟人混在一起
因为沟通成本之低,情感满足之强,哪怕我们知道一旦事业出现分歧,极可能对感情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依然喜欢催眠自己,这个人就是「Mr. Right」。
但是,商业从来就自带「理性」属性。如果你决定争夺资源,如果你决定于商场厮杀,更快更好地蜕变成「理性动物」才是明智的选择。
不要感情用事,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分析利弊,在这种情况下,做出你的选择。
如果,你依然觉得你的另一半是你的最佳合伙人。
可以
但不要只是因为他(她)是你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