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个文章都很虚,只是一些很泛泛的东西,很空洞。但我想分享的不止于此,我会把我学到的,领悟到的精髓记录下来,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帮助自己构建一个自己的逻辑体系。
逻辑是什么?
我不是哲学家,不是数学家,所以我不可能上升到一个高度去解读这个名词,所以我说描述的只是我的看法。就产品而言,逻辑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什么是逻辑?在我看来逻辑就是条理性,合理性的结合。带入到产品中来说,整体框架是否合理?技术架构是否合理?用户体验是否合理?功能架构是否有条理性?市场定位是否合理?都是逻辑的一种体现,虽然这样说有点儿狭义,但是我感觉产品的逻辑思维就是要这样服务于产品。(欢迎Diss,交换意见)
我老大在这一点上就让我非常崇拜,我有技术的底子,自认为逻辑已经很好了,但是在产品岗位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对于产品局部逻辑还好,但是产品整体的逻辑还是有所欠缺,这也是我下一步需要让自己成长的一方面,大局观。我经常陷入一种困境就是我可以很快而好的输出一个方案,然后被打回了。只看方案的话其实没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存在于这个方案是否符合目前的架构,在项目的大背景之下,是否合理。当然,我经常是不合理的,但是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我在日后的工作一直在规避这样的“坑”出现,并且,我养成了“多嘴”的好习惯,总是习惯先和开发聊聊,这个是怎么实现的?是否符合我们之前的预想?如果要改应该如何去改?
沉下心,慢慢来
其实做产品,尤其是我这种入门级的产品,对于时间会有许多“浪费”,我总是会去细化我所要梳理的东西,我需要去了解整个项目的框架,结构。(其实我并不推崇想转行的小伙伴从文档方面入手,因为我觉得最应该提升的首先是自己的逻辑思维,至于原型,文档什么的,抽出一个礼拜来好好了解就OK了)但是有时候,我真的会很急,为什么我只能做这些?为什么我不能去控制一个项目的进度?其实下来想想自己挺傻叉的,不能自以为是,有一点儿感觉了,入了一点儿门道了就开始飘飘然。
刚入门,我一直告诫自己你是个“白痴”,别装聪明人。我很少在公开的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我怕错,但是我会记录了下来,会下问问我老大,为什么要这样?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还别说,我还真就提对了几次建议。这一方面增长了我的信心,一方面也促使着我遏制自己的野心。还不到你掌握话语权的时候,别急。其实我知道每个人都渴望着成功,渴望着那种产品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那种感觉,但是功夫不到位,到头来吃亏的是自己。
什么是方法论?
说了怎么多,到底什么才叫方法论?其实这个和逻辑一样,没人可以准确的定义,只能说这就是你做事的一些准则,一些套路,一些方法的集合。每个产品的方法论都不一样,却又很像,因为我们最终追求的东西,本质都是一样的。
入职的前几天,我一直都在汲取各种产品方面的方法论,各种社区,网站,论坛,文章,都快看疯了,然后再一次产品组内部会议的时候,老大专门做了一个关于他总结的方法论的PPT给我们分享,真的是受益匪浅,也在我后来的工作上避免了很多坑(虽然依旧踩坑,但少了很多)我后面也会慢慢的都分享出来,因为我想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表述,而不希望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
需求到底是什么?
其实做了产品以后,经常会有疑问,运营、商务提出来的需求千奇百怪,可是我们应该怎么总结这些需求?是提出来的就做?还是我们再去思考一下?有的时候按照他们所描述的做出来的东西他们未必真的会用到,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作为产品的第一个能力就是追根问底,找寻这个需求的真正面目,还原最真实的场景,这样才能避免我们踩坑。
按照我老大的说法就是,问五个为什么,追寻它的本质,问到底。然后想一个方案去解决,但是一定要站在他的角度用他的思维去考虑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往往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最本质的需求。另外就是多维度去思考,除了五个为什么,还有五个W一个H,也就是何时(when),何地(where),什么人(who),什么事(what),为什么(why)和怎么做(how),通过这几点来发现最基本的需求场景,往往是比较接近于最真实的需求的。
作为产品我认为最需要具备的,第一是较为缜密的逻辑思维,因为产品是一个项目从诞生到成熟需要操心最多的人,因此一定要对整个项目有一个清晰的结构,第二是大局观,通过局部看到整体,又从整体来细分局部,并且实时进行一些调整,使之符合现在的市场需要,用户需求。因为我目前的这个项目是to B的,因此我们的整体就是市场,就是通过商务,运营来反馈的,这就引申出了第三点,对需求的把控,对伪需求的辨别,或者说是找到真正的需求。
产品是一条很长的路,需要学的东西也很多~所以,欢迎同行们或者前辈们指教,可以的话分享分享你们的一些方法,可以一起交流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