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你大致能猜到我的年龄,如果你是90后,内心的os也许是“大姐你还好吧?我都跳了N回了。”(笑)
身边的朋友听说我要离职,第一反应是“这个时候跳槽,真是艺高人胆大”。
同事的反应是“不是吧,干了这么久,现在说走就走?”
家人“被通知后”,问的第一句话是“这家企业会不会马上倒闭啊?”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更倾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我却反其道而行之,放弃了工作了12年,且跟“国企”差不多稳定的日系广告公司。找了一家听说“要用生命去奋斗”的创意热店。
当然,这不是一时冲动,想要换工作是我2019年to do list中“重要且紧急的事”。为此,我找了猎头咨询,下载了求职的APP,找朋友了解行业机会,还对自己进行了SWOT分析等等。但整个过程还比较佛系,真正的面试也就2次,时间却花了大半年。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次跳槽过程中的感悟。
1、行动:离开舒适区比想象中难
我自认为算是个行动派吧,可这次要决心跳槽还真挺难。先来看看我原本所处的“舒适区”。这份工作属于钱不多(养活我自己是足够了);事不多(属于间歇性忙碌,最大的福利是中午可以好好吃一顿午餐);离家方便(地铁25分钟无需换乘,走路5分钟,乘地铁比开车还要快);加上工作已经非常顺手,人际关系无比和谐,简直是神仙一般的好工作。我享受这种熟悉的对应方式所带来的控制感,正是对控制感的渴求,让我难以迈出改变的步伐。
2、自我审视:不要给自己设置条条框框,学会将劣势转变成优势
当我开始行动,重新审视自己履历后,觉得自己有2个非常明显的劣势。
在10几年之前,在一家公司干很久会被视为“对企业忠诚”的优良品质,现在则更看重一个人的多元化素质,哪怕创业失败,几个月换一份工作反而被看作是具备“抵御不确定性”的能力。第二个劣势是考虑我有两个孩子可能无法适应强度大的工作,这也是一家企业拒绝我的理由。在一个坑呆太久以及有两个孩子,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听起来真的挺丧的,于是又回到之前“现在也挺好”的舒适模式中。
后来有一个很厉害的朋友,她几句话就把我带出来了。大致的意思是:这是你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碍,而事实上这两点都是你的优势。在一家公司呆很久不代表你追求安逸,你转过岗位,还读了MBA,经验不仅是从工作中来的,也可以从其他的社会实践,自我学习中获得。只要让用人单位知道你可以胜任,不要被自己的履历框死。有两个孩子的职场女性对用人单位反而是最稳定的选择,而且这样的人是最懂得如何高效利用时间。
我顿时豁然开朗。
3、转变思维: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你有什么价值能被利用
一开始我的规划是换个行业,投了一波简历却石沉大海。经朋友推荐,我联系到一个猎头。她听完我的需求非常中肯得跟我说:站在用人单位的立场看,他们花钱雇用一个中高层级别的人,不是让他来学习的,而是利用他过往的经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因此他最好找到一个马上能上手,不会找一个没有行业经验的人。你要想想你过去的经验和能力能够被什么样的企业最好的利用,这些是最可能录用你的。
4、改变:内在因素更能驱动你迈出改变的步伐
2019年的跨年演讲,罗胖说今年是过去10年最坏的一年,也可能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未来欣欣向荣的行业是保险、医疗、教育。而广告媒体和经济大环境一样不被看好。但是,做保险我拉不下面子,医疗门槛太高,教育鱼龙混杂。从外部环境看,发现被看好的行业够不到或者不敢尝试,随之而来的是焦虑。
后来我向心理学寻找答案,心理学说人的心里有一头感性的大象和理性的骑象人,而感性大象的力量要大得多,要改变的发生需要先“动之以情”,只有爱和期待才能触动内心的“大象”。于是我开始向内唤起大象的情感,为什么想要跳槽?自己究竟想要获得什么?我喜欢做什么?经过一轮“动之以情”,最终锁定了本土的营销公司。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外在环境的改变而理性得想要改变自己,这种改变显得挺无奈和被动,而由内而外的驱动力,就像大象和骑象人可以统一步调前行。
5、关联:有些事往前看不知意义,往后看才发现关联
这份offer不是通过朋友介绍、也不是通过猎头或者招聘app,而是我自己给这家公司HR邮箱发了简历。
茫茫本土营销广告公司为什么我只发了独此一家。先是在某公众号上看到T公司的招聘启事,想起在5-6年前我参加过一个有关广告的线下讲座。这家T公司老大的分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来分享的案例特别好,二来这个老板分享了自己失败的案例,实属罕见。
发完邮件不久就过年了,也没有音信。年后收到对方的电话,疫情缓和后见过大老板当天就拍了板,于是纠结了1年的跳槽心结,一天就搞定了。
说来其中还有各种巧合,看似没啥关联,但有种冥冥之中注定的感觉。正如乔布斯所说的:You can’t put together dribs and drabs in advance; Only when you review in the future, you are will understand how those little drops together.(你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唯有你在未来回顾时,你才是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6、价钱:不要高于自己能力太多的薪水和title。
很多人会问,你跳槽是不是工资翻翻啊?薪水这事双方觉得合适就行。关于title,我觉得比薪水重要,这意味着你对外有多少话语权以及对内能调动多少资源。比起谈薪水不如谈title,上一个title薪水的跨度就不一样。小公司title偏高,虽然有点虚,但有时候能唬人。
当我们拿着高于我们能力的薪水和title,意味着我们的机会成本越高。这高于能力的部分可能因为对方对你期待更高,高估了你的能力,或者是基于人际关系的成分。但越高的成本意味着未来很长时间里,你只能待在原地。然后还有可能要承受“名不副实”的背地议论。
7、价值:每年把自己放到人才市场,看看自己值多少钱。
一个人的价值挺难衡量的,大部分人会自负一点,特别是做创意工作的(笑)。最好的标尺还是市场。多看看市场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掂量一下自己的有没有竞争力,哪怕不为跳槽,就为了了解下自己几斤几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