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天地大碰撞》
全书共31章,约21万字,精选并保留了248幅彩色图片。书籍正文约260页全彩色印刷,16开本。
作者本意是想寻找更多的陨石坑,发现更多漂亮的陨石,以供把玩儿。然而,意外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坑,大约300米直径。为解决困惑,作者展开了不懈的努力,发现造成这个坑的原因是一个距它相对较远的30公里的陨落物。为了研究这个30公里的大陨落物,作者运用了一切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包括访问世界多国民用卫星接口数据。最终发现了巨大行星撞击地球的证据,基本查清了撞击过程、撞击的大体结果,并以物理学为工具进行了影响分析。得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结论。
讨论:
1、当前普遍认可并被教学采用的《大陆板块漂移学说》、《海洋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都是不完全正确的。可以看出,其错误部分占了这些理论的绝大多数方面。板块的划分和拼接,除了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确实是拼接在一起的之外,其余的板块拼接方法、原始位置、漂移过程和途径均不正确。本书解决了大陆板块漂移的动力问题。漂移的方法不是想像的那样经历了漫长的多少亿年,而只是多少分钟。冈瓦那古陆并不存在。海洋不会自动地扩张,不存在“太平洋板块”。所谓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的事实也是不存在的。
2、关于地质年代的划分问题。因为无法确定取得的物质样品,它在地球上存在了多长时间、在其它星球上存在了多长时间。就算碳14测定为10亿年,但为什么不能是去年才来到地球上的?根据本书分析的撞击情况,人们很难有效区分物质样品原本是属于地上的,还是属于天上的。
3、古生物学遇到了挑战。科学家在一些被证明陨落物的地域的沉积岩中发现了生物化石。经研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生命的证据——它们可能是16亿年前的生物化石。但本书判定该地域来到地球的时间仅仅在十万余年。说明这些生命其实是地外生命的表现形式,而我们地球人却不承认它,而是非要把它理解为身边的产物。人们在撞击后的地面“涟漪”仍然保持原状的地下数百米发现了“灭绝的”古生物化石和有机物的证据,而这里是一处几十公里直径的陨落物。
4、地外生命成为必然。本书分析判定大量陨落物,在来到地球时都携带着大量的有机物,以及有机物的化石。那么,笔者推测,撞击地球的那颗行星是已经终结了的生命星球,也许它只是一个星球的碎块。它们是生命星球V1.0版本,地球是V2.0版本,未来的V3.0版本也许在木星的卫星上实现。
5、万有引力遇到了挑战性问题。
万有引力向我们说明了宇宙中“质量为王”的原则,即:质量是引力的根源,距离决定引力的大小。就算到统一场论,质量为M的物体在距离r的位置发布了一个引力场,场强与该物体的质量M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r2成反比。但是显然,本书分析的陨落物影响的地区,表现出的重力场异常现象,向我们揭示了不一样的真相:某些具有巨大质量的物体,引力场平淡无奇;某些“一定质量的物质”却表现出“巨大的引力缺陷”──极弱重力场;某些非常平淡的物质,却表达出极强的引力场。这绝不是因为密度问题。重力或者说引力不随质量变化而变化,而具有“材质选择性”的现象,这是很难理解的事情,已经威胁到万有引力和场论。难道地球上也存在肉眼可见的“引力暗物质”?
另外一个事实是,如果质量是万有引力的根源,那么质量是没有方向性的。但是,太阳系的行星却没有在360度的三维空间拥有任意轨道,而是只能在扁平的空间内运行,这说明万有引力可能并不只是与质量有关,而是可能具有“极性”,因而在银河系中存在一些“游离的”“球状星团”不靠近银道面上的“悬臂”。
6、本书证明了彗星来自地球。确认了太阳系1600多颗彗星中的一颗来自地球的详细位置。
7、本书的证据,解答了其它一系列重大天体物理问题。分析了人类起源,分析结果与当前科技界以DNA技术推测的人类起源十分吻合:地点吻合、时间吻合。
8、本书给出了一系列猜想。其中对资源勘探特别有益的理论,需要尽快得到科学验证。
这是一套系统性理论,全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证据,但仍有很多大量的科学证据需要进一步采集并验证。可以预期,书中需要进一步证明的科学数据,必定会逐渐变成普遍认可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