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心来,想写点东西,试着去表达,思绪却很凌乱,不知如何去阐释。并不是去说明一个道理,只是试着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及体验理一理,与君共享。不得不承认人在某一刻会有灵感,这也是人灵性的表现方式,但更多是消磨在了自己思维的懒惰性与别人的眼光当中了。
古人云,人乃万物之灵长;天地初生人为贵等诸多表现人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可贵之处。在信仰当中,我们也会说“我们是被选拔的最优秀的民族”而自诩。那究竟人为什么而尊贵呢?迄今为止,听到最合理的解释是:造物主亲自将灵魂吹入我们的体内。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关键在于“亲自”二字,而非造物主将自己的灵魂吹入人类的体内。造物主的属性我们都清楚,而人的属性却有好有坏。人类相对于万物而言,其渺小如海岸的一粒沙,但造物主确是普慈特慈的,对人类偏爱有加,让我们成为大地的代治者。那么如何去实现代治呢?这是我们每个有全美信仰的人去思考与追求的价值。
人因为有灵魂而高贵。在生活当中,我们如何将安拉的属性践行起来呢。纪伯伦在《沙与沫》中写到,他们醒着时对我说:“你和你生活其中的世界,只是无边大海那无垠海岸上的一粒沙子。”我做梦时对他们说:“我就是那无边的大海,大千世界不过是我岸上的颗颗沙粒。”从肉体与时间来说,我们在万物当中如尘埃一般渺小,而对于自己的内心,却能包罗万物。细想,许多感情还是行为举动,皆由心而起,当我们的内心是健康的,我们的行为与言语才会令人喜悦。
上次提到,求学问,求的是什么。再此只是发表自己看法,若将学问分为三个层次,最低的一个层次用“术”字,即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技术,只需要知道怎么去用它就可以了。就如医生懂得医术就可以看病,掌握一门技术就可以生存,以此周而复始。第二个层次用“理”字,理相对于术,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知道每件事物背后存在的道理规律,从而归纳总结运用于自身,就如做技术的还要懂原理,懂医术的人应知道医理。最高的一个层次用“道”字,大道至简,相比于理和术,道更为简单,同时也更为抽象。道指你对整个世界与自身的价值观,是存在你内心里的东西。当术和理没有道的统领,可能就会走偏。所以说,在求学问之时,解决我们“心”的问题尤为关键,若心不够坚定,即便取得了外人看来瞩目的成绩,但自己是否达到了自己的希望呢,恐怕只有自己最清楚。
那么如何去唤起自己的灵性呢,或者说如何去守护自己的心灵呢。引用道堂的一句话,人人具我真面目,弗失即是我;物物显他假形象,化尽就如他。就是说,如何去认识自己,不要丢失自己的本性,君子勿本,本立而道生。大千世界看到的事物真真假假,都是人心决定的。人心丧乱,则会产生道德危机;人心若有精神的支撑,就会有道德的准则。诸多乱象的产生,在于心的不安宁,失去了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至于如何有灵性的生活,我们从经典中获取了许多教益,那如何去实践呢。在此仅谈个人感受,首先要承认自己的缺点,当我们放纵自己的欲望,此处指的的是超过适度的界限,我们已经会受到惩罚,我们的心会内疚,会难过。人有悲欢苦乐,正如一年有四季,没有常绿之时。而痛苦中也会伴随着欢乐而结束,这是事物的常态。当黄昏来临,黑暗笼罩中也孕育着黎明;我们的生也孕育着死亡。我们在痛苦时会祈祷,直到欢愉降临我们心中。每天清晨,是新的一天开始,也是去唤起自己灵性的黄金时间。最好的方式是去礼拜,这是我们与造物主感应的最佳途径。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记念祂,不论是坐着,躺着,还是听听经典的声音,时间或多或少因人而异。总而言之,不论通过哪种方式,总应让我们记起祂,内心因记念祂而宁静,也会让我们在丑事的面前选择远离而保护我们的内心。
论参悟与学习的重要。我们时常会读书,读经典,其关键不在于读字,在于领会其中的智慧,尤其是关于心灵的书籍,更应去参悟。有时我们在读书时心里会有所催促,可以换种思维,我们只是用读书来度过生命中的一段时光,而非功力主义的追求。听到一种说法,世间有四本经典,一本是纸质的经典,一本是万物,一本是我们自身,一本是前人的历史。生活中处处都有可参悟的事理。
命如春风,仁如春理,感知如春信,一生都在春光里;学是天成,品是天纵,启口是天言,万事不出天定中。在有限的时光里,用自己生命的长度丈量灵魂的宽度。
共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