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阿米尔是一个富家少爷,生活在较为平静时期的阿富汗,他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
哈桑的父亲阿里曾得过小儿麻痹症,面容不堪入目。曾有一次,阿米尔随阿里去市场买馕饼,阿米尔学着阿里跛脚地走路。少爷的肆意妄为,没有激起阿里的气愤,他只是看了一下阿米尔。主仆之间的等级差异,让阿米尔做事欠缺考虑,或许,那时的他只是孩子。
没有人告诉他,这样的做法是不尊重他人的。这时的阿米尔没有经历生活的大起大落,阿米尔的童年就是缺少忧愁,缺少对世界的理性思考。
当阿米尔和哈桑学会说话后,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
故事里的每个人的性格为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
阿米尔为了赢得追风筝比赛的胜利,得到爸爸的欢心,看着哈桑离自己越来越远却无动于衷。哈桑为了阿米尔而默默忍受屈辱。
然后,故事的发展由战争中的阿富汗转到了美国,阿米尔的爸爸也由一个声望远播的老爷成为了为生计劳苦工作的低薪阶层。对于他来说,生活的落差比不上心理上的落差。在阿富汗时,爸爸的学识,声望都令人侧目,令人尊重。地位的落差,环境的改变,新的人际关系都会令一个运筹帷幄的人措手不及。对于身份的重新定位,对于地位的落差,会让他原本的自信慢慢递减。
每个人都会如此,小说的发展需要故事里每个人的性格推动。心理活动的变化不仅会使事物朝不一样的方向发展,还会在冥冥之中改变更新自己的性格。和小说一样,心理学也是以人为中心。小说构造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要以人为本。
简言之,《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令人心碎的小说。信仰,不单纯地是相信真主,这世上的每一个有价值的信条都值得我们去相信并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