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孤独,从来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与孤独并论的爱,也随之转化为信仰的代名词。
孤独
当一个生命脱离母亲的子宫,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一刻起,他也同时开启了孤独之旅的大门。
孩童时期,我们大概是意识不到孤独的存在的,确切的说,这段时间里,无意识占据着主导,我们无意识地犯错、无意识地说谎,无意识地被动接受父母无私的关爱,大多数人都能在家庭的呵护与亲情的温暖中成长起来,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对亲情的依赖在这时能让我们找到归属,觉得自己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然而,去路却被遮掩着。
成人以后,我们开始追求爱,想去爱人或得到他人的爱,这已经是孤独意识的觉醒了。我们试图借着爱,打破眼前的人生格局,让已经觉醒的孤独得到安放。而令人失望的是,新鲜刺激过后,生活总是归于平淡,当我们面对朝夕相处的爱人、熟悉的家人同事以及每天都要面对的周遭的环境,突然产生一种无以名状的陌生与疏离感,这时,存在的本质才显露出来。生命的偶然,存在的虚无,个体的游离,归属感的缺失,全然应了米兰昆德拉的那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吊诡的是,人恰恰是追求价值与意义的生物。在体悟到人间的爱只可抚慰孤独却无法消除孤独的时候,生命的状态也随之改变,不同的人做了不同的选择,循着各自的轨迹延伸开去。
一些人执迷爱,仍然妄图用爱来消除孤独,最后失去分寸,这或许也是人世间众多让人唏嘘不已、肝肠寸断的爱情故事存在的源头。人性的复杂无可估量,不能说是错,却至少不该嗜痛成瘾,以此作为证明存在的“非法”手段,甚至酿成诸多悲剧。
而另一些人,却能够选择承认与面对生命的孤独,放下贪婪和虚妄,尊重与之同样的生命个体,把握分寸,让爱走向成熟与博大,懂得孤独的人,就算爱的再深,也不会做爱的奴隶。这让我想到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可以用最高的理智掌控情感。正是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这种孤独,我们的内心才能对别人充满着诚挚的爱。
爱
正如要先学会放下,才能面对,我们也要先领略孤独,才能学懂爱。保有孤独的爱,才有走向大爱的可能,才能踏上成长为信仰的道路。
孤独是生命的归宿,也是缺失感的来源,而爱,是可填补个体缺失最直接的途径。问题是,该向内求还是向外求,类似问题的答案从来都不是单一的。
世界上有两个宇宙,一个是我们身外无比广大的浩瀚苍穹,一个是我们身体内神秘莫测的精神领域。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最终能让我们感受到孤独是生命的终极属性,每个生命都是茫茫宇宙中没有根据的偶然,因着这种偶然,我们需要依恋,幼时依恋父母,长大依恋爱人和朋友,老时依恋儿女,这种依恋是美好的,丰富了生命的过程;与此同时,对自身精神领域的追寻,却能让我们更加明白,各种小爱的依恋对内心世界孤独的安抚有限,我们无法捆绑另一个生命与我们始终同行,父母总会离开,爱人和朋友也有背弃的时候,儿女更是独立于我们的存在,最终,我们该做的,是由坚定的自爱出发,带着孤独寻求更大的爱、宇宙的爱、神性的爱。
带着孤独投入爱的人,首先懂得自爱,不需等到受了伤害或遭到抛弃时才想起爱自己,自爱是一辈子的修行,需要在任何时候都对自己不离不弃,这不是说出来的呓语,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真正做到自爱以后,才有能力爱人他爱,懂得尊重,明白分寸,能对所爱之人怀有大悲悯,不再妄求以爱来消除孤独,而是用大爱包容孤独,享受这生命独一无二的馈赐。
寻求大爱的路上,可能有人遁入空门,有人走向上帝,事实上,选择林林总总的信仰,归根结底,都是途径而非结果。结果是,我们愿意怀着对真挚的爱的信仰、对生命的孤独的崇敬,安然活在这浩瀚宇宙中,也别再执着意义,对生命而言,活着,就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