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凶完孩子就后悔,其实是想让孩子变得更好,但是孩子被凶后不开心,于是家长就困惑,到底怎样做才是对的
有超过50%的家长在凶孩子――内疚后悔发誓下次温柔对待――下次忍不住还凶――又内疚后悔……无止境循环,就像双十一的剁手一样,买完就后悔,发誓再也不买了,可下次,哼哼,只怕是买的更多,纵是千手观音,手也不够剁的。
很多时候也不是凶,也可能是用冷落的方式,很多育儿“砖家”讲,要冷处理,孩子爱哭就让他哭个够,哭够了再哄。
但是家长真的这么做之后发现还是很后悔。有位奶爸精准的描述了这种心情:
“光屁股闹着不穿裤子要玩笔,爸爸故意生气一回,立刻把笔收了,不理他,去做别的事。他倒收了脾气,不哭闹,无所适从,没遇到过的情况,不知道如何应对,一直呆在地上。宝宝明白爸爸生气,过了一会儿反倒来搭话,问爸爸在做什么。继续凉了他一会,再去帮他穿裤子,又乖又配合。又赶紧安慰解释刚才为什么不理他。
一路去幼儿园都很乖,听歌对话还是正常,只是我能感觉到,宝的兴致不算高。也许 还在为刚才的事情烦恼,小朋友都急于表达自己,却又不得不妥协让步,那心情肯定不好受。不停地告诉他,爸爸很爱你很爱你。
我总舍不得对他太过严厉,希望他尽可能的随心所欲,我并不需要他很乖很听话,但有些规矩是不得不学,才能帮助他愉快的接人待物,只是要有多严,规矩要学多少,我也很犹豫。我希望他开开心心,所以一直狠不下心限制太多。最关键的是,看他难过伤心,我感同身受,若这伤心是因我而起,又在我举手之间,我竟又偏偏选择非要他难过,我自然于心不忍,心里面比他还更加难过。
所以每次训斥之后,宝宝越乖,我心里越痛,越难受。于是只能如父辈们一样说,我是为他好。希望我的真心,真正能够让他更好,而不是相反。教育方式多种多样,我的患得患失因此而来,还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
家长采取“生气”“冷处理”“发火责骂”等方式来处理孩子的不好的行为,是可以的。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育儿方式。像这位家长,在耐心、爱心、细心方面已经是做得非常棒了!但是为什么还是感到不安和后悔呢?
因为家长会感觉到孩子的不开心,初衷是对他好,但是结果却是他不开心。
我想根本原因是,没有做宝宝的情绪梳理。
二,梳理宝宝的情绪,宝宝快乐起来,妈妈就没有了心理负担
如果你感觉到宝宝的情绪,就可以直接问出来。(接下来,我们换成妈妈来对话)
“宝宝,刚才妈妈生气,你害怕了吗?妈妈不理你,你难过了吗?你是不是害怕妈妈不爱你了?”
通常这几句话跟宝宝聊过之后,宝宝的害怕就没有了,难过也没有了。
当情绪被说出来,情绪就转化了。
接下来还要反复跟宝宝说“妈妈爱你,妈妈永远爱你。妈妈虽然生气了,可还是爱你。妈妈一边生气,一边爱你。”
我也是被自己能表达这么复杂的感情给醉了。从小就是被要求不允许有情绪,从来不知道如何表达情绪,更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别人的情绪,现在跟着孩子,从头活过一次。
这位非常优秀的爸爸给我回复:谢谢分享,太有用了。
我为能够帮助到大家而感到非常开心。
我也会发现,对宝宝情绪梳理的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对自己情绪的一个梳理。经常这样做之后,你的心态会慢慢趋于平和。
前几天,我家宝宝也拿笔玩,先是画在纸上,后来就画到床上去了。我温言软语跟她说了几次,不可以画床上,可以画纸上,不然妈妈要收走笔。每次宝宝都答应我不往床上画。但是瞅我不注意,又画到床上去。
老虎不发威,还当病猫了。
我严肃起来,强行收走了笔。宝宝哇哇大哭,一边哭一边要笔。
我没有妥协,有些事情,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哭也不能。
我蹲下来,认真看着她。
“对不起,宝宝,刚才妈妈真的生气了,你害怕吗?”
“害怕 ”
“刚才妈妈说了笔不可以画床,对不对?你还是要画床上,妈妈只能把笔收走了。你觉得妈妈不给你笔就是不爱你了是吗?”
“不爱了。"宝宝委屈的憋着嘴。
“不是的,妈妈不能给你笔,因为你往床上画。妈妈还是爱你的。妈妈生气的时候也还是爱你的。咱画画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画床上呀。笔可以画哪里呀?宝宝想一想?”
到这里,宝宝似乎已经忘记刚才的事情了,开始雀跃起来,小手点着脑袋,假装思考的样子,”嗯,嗯,画纸上??”为自己的聪明有点儿洋洋得意,等着妈妈夸奖的眼神。
“对了,画纸上!”
开始耍宝卖萌跟我要笔。
“这次能好好画吗?”
“能好好画。”她忙不迭地点头。
我选择了相信她。给她后,乖乖画纸上,果然收敛了。
我是从武志红老师的《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里学会了“不含敌意的坚决”,并在实践中越来越熟练。
不含敌意的坚决,通常也会叫做“温柔的坚定”,但是这两句话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不能乱画,这是要坚决的部分,是一定不妥协的。但是在具体跟孩子的相处中,如何又坚决又不伤害孩子小小的心灵,是十分棘手的问题。也就是上文中那位爸爸患得患失的真正原因。
温柔的坚定,很多妈妈待孩子也是极温柔的。没有喝叱,没有责骂。但是在冷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会让人感觉到有那么一点儿冷,或许是深藏起来的愠怒吧。
不含敌意的坚决,即我拒绝你时,我坚决,但毫无敌意,不会说你错了。
我说,因为你画床上,所以妈妈把笔收走了。
我不说,你画床了,你不对了,所以我把笔收走。
差四个字“你不对了”,这两句话的意思就差很远。
不知道是因为我从小被批评“你错了”的次数太多而耿耿于怀,以至于我在养育下一代时“矫枉过正”,从不轻易说出“你错了”这样的字眼,也或者是因为我通过读书学习,在内心里已经做好了,孩子肯定会乱画会调皮会不听话的准备,而且我也没打算让孩子太乖太听话。所以,也许我的“矫枉过正”也或许是“歪打正着”。
三,家长多学习,才能在遇到孩子调皮,不听话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谱
两三岁的宝宝,正是积极探索世界的年纪,所有的调皮,不听话,都是她探索世界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不是特别危险的,和有违社会规则的,我都放手让她去探索。
事实上,你会发现,这个年纪的小孩,你多么严厉的禁止也是禁止不住的。一有机会,她还是会去探索。因为这是上天赐于人类的原始的本能,为了长大后更好的活下去的本能。
引用《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中的一段话:
“父母最容易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父母之所以喜欢这样做,常常是因为抱有一个传统的观点——孩子是一张白纸。按照这个观点,孩子被认为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就是纯粹的空白,我们怎么塑造怎么教育,孩子就会长成为什么样子。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反对这一看法,她认为,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因为那些敏感期只有一个大概的规律,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精确的时间表,也就无法主动的操控,而只能通过孩子的自发行为去发现,孩子目前处于什么敏感期。”
“处于特定敏感期的孩子,会对某一特定的事情有着匪夷所思的执着,他们会不厌其烦的自发地重复去做这些事。如果在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训练,这个孩子的特定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敏感期,这一特定能力就会遭到难以逆转的损害,以后要花极大的力气才能部分弥补。”
所以,家长们要多多看书学习,尤其是儿童心理学,孩子成长的关键敏感期等一类的书,对孩子在某一年龄段可能会出现的行为有一个预习。当这些现象在孩子身上发生时,就能够理解孩子内有的探索欲,这时候可能心里想的就是欣喜,而不是这孩子怎么这么调皮这么烦。
比如,当孩子给家里的椅子凳子都编上号,她根据平时谁坐哪个多给家庭成员每个人安排了一个编号(不是真的编号,是她内心里的编号),如果我坐了姥爷的就不可以,姥姥坐了宝宝的,也是不可以。她会强制你起来换座位。
我知道这是秩序敏感期,我做的,就是马上配合她,而且也告诉全家人,这是宝宝的敏感期,请全家人配合,不要批评她。于是变成了我们全家人都在观察和欣赏她的敏感期。
比如,当宝宝想要馒头吃,我觉得一个她吃不了,掰了一半给她,立马大哭,摆手拒绝,不接还给我打掉了!
我知道,她是处在完美敏感期,我破坏了她心里的完美。我要做的是换一个完整的馒头给她,哪怕小一点也行。
家里的老人就会说,你把孩子惯坏了!
我就解释什么是完美敏感期,他们一试,果然是那么回事,哪怕给她一个小小的饼干,只要是完整的,她就高兴。所以,大家就开始观察和保护她的敏感期,不再批评她。
在此,给大家推荐几本书《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定本育儿百科》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
四,如果读完上面这些书,仍然还是控制不住发脾气——
因为你没有看到自己。
如果你能够看到真实的自己,你也愿意并且能够看到真实的孩子。
如果你能够接纳真实的自己,你也会愿意并且能够接纳真实的孩子。
这个过程会很长,也可能当中要面对心灵的困顿甚至煎熬,但是值得!
在此,推荐几本书,武志红的《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
美国卡瑞尔 麦克尔莱德《母爱的羁绊》
愿每个人都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本文为原创,非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