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都是每天盯着手机,划过来,划过去,这是我下班以后闲下来做的最多的事,我成了标准的低头族。
智能手机太好了,好到了有些坏。一部手机在手,每天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产生一种我在认识世界、我在学习的错觉。时间被分的七零八落,这些信息让我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耐心越来越少,总是被标题吸引,打开正文匆匆看两眼又关掉,每天翻新的网络热点,无外乎性、谎言、奇闻、别人隐私,第二天就忘的一干二净,然后继续刷手机,新的信息不断冲刷掉旧的信息。
这些信息让我追求娱乐至上,追求享受生活,可是这真的是享受生活吗?我好像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而变得越来越浅薄,越来越缺少深度思考,甚至都没有想过如何更好地生活。
如此,我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其实只活了一天,只是重复了无数多次。生活中充满了已知,没有未知。曾经有段时间因为话剧《恋爱的犀牛》很迷廖一梅,她在《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中写到:在竖着“容易”和“艰难”两个路牌的十字路口,我永远选择“艰难”的那一边。当时还不能明白她的想法,在这个任何事情都能找到套路的年代,为什么不求短平快,这样效率多高啊。后来才深深地理解了“笨拙生活”的意义。
知乎大V采铜老师在他的新书《精进》中写道:
当每天我们只是在一遍遍重复和强化我们的固有想法和做法,那么我们很可能无所作为。所以,在必要的秩序之外,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有意地引入一些混乱、随机和意外的成分,让这些东西成为培育我们新想法的土壤。
在某个有限的时空内我们建立了秩序,我们受益于这种秩序,但也产生了“我必须依赖于这种秩序”的幻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来增加意外、随机和混乱的元素。比如改变衣柜衣服的秩序重新进行摆放,或者整理书柜并更换一种新的图书分类方法,又或者改变日常上下班的路线去探索一条从未走过的路线,也可以尝试与不同的同学或同事共进午餐等,这些小变化引起的扰动可能会刺激出我们新的想法。
采铜老师所说的意外、随机和混乱,一定不是重复每天固有的生活方式,但也一定不会是那条容易走的路。这些可能会带来慌乱、带来失败,可是失败所包含的信息比成功更重要,慌乱过程中所锻炼的能力和提升的认知可能受益终身。很多能够改变我们一生的事件,都不是我们可以事先规划或者预计的,它们常常是突然闯入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也许没有机会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意外的惊喜,可是仍然可以生活在变化中,比起用“葛优躺”的姿势刷手机有趣多了,大部分太舒服的事情都不会让自己进步。
尽可能让生活丰富一些,哪怕只是多一点不一样的内容,可以做的有很多,一些可能的点:
读30分钟书,读到2个让自己灵感触发的点;
写一篇文章,过程中查了一个快要遗忘的知识;
经过花店时给自己买一束美丽的花,没有人说花必须别人送才行;
陪朋友聊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好开心,酒逢知己千杯少;
走了10000步,锻炼了身体,虽然累,但是满血复活;
学会做一道新菜,可以有机会大展身手,请朋友来家品尝;
和小伙伴们小小地放纵一次,完全放松自己,不去想任何事;
出门选一条没走过的路,坐一辆没坐过的公交车,随便挑一站下车,看看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
出门不带手机,完全凭感觉来感知时间;
每天看一个TED视频,在网易公开课或者TED官网上都可以找到;
学习一项小而美的新技能;
即使没有时间出远门,也可以在自己的城市里多游玩一下; ……
这个清单还可以很长,每天给自己的生活加一点变化,让每一天都不同,本身就是很大的乐趣。你会发现生活可以充满无限可能,可以被设计,可以使自己的创造力永不枯竭。
当我们回忆过去就会发现,每多读一本书、多经历一件事、多认识一个人,融入自己的思考,就会增加对世界的了解,再看世界的时候,会感到明显的不同,因为我多知道了一点不一样的东西,我的认知提升了,我想这就是让每一天都不同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