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了500亿元逆回购操作,同时有1200亿逆回购到期,当日净回笼700亿元,连续5日净回笼。此次央行将逆回购中标利率全面上调10个基点。
什么是逆回购
逆回购是指,央行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国债等有价证券,并约定:出售有价证券的金融机构,在将来特定日期将买回出售的有价证券。
比如28天期逆回购,便是指银行将持有的国债等有价证券出售给央行,央行购入证券,将资金投放给该银行。28天到期后,银行需要按约定,将出售给央行的证券购买回去,资金流回央行。
在逆回购到期前的28天中,银行可以按照中标利率使用央行提供的这笔资金,如果央行将中标利率提高,意味着银行在这28天中使用资金的成本将会提高。而当银行的资金成本上升后,势必会将资金成本向下游转移,从而提高整个经济体的利率。
什么是净回笼和净投放
由于逆回购是逐步到期的,在货币市场上,每天都会有新的央行逆回购到期,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天都会有资金回流到央行。所以为了保证市场上有足够的流动性,一般央行每天也会放出新的逆回购操作。
比如2月3日,央行进行了500亿元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投放了500亿元资金,同时当天有12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从市场收回1200亿元资金。所以2月3日当天,总体上央行从市场收回了700亿元的资金。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净回笼,反之则称之为净投放。
央行可以视当前市场情况,通过逆回购操作收紧或是放松市场上流动的资金数量,逐步增加或收紧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信贷规模,对整个经济体的发展或降温起到重要影响。
央行除了上调逆回购利率外,还上调了常备借贷便利(SLF)的利率。2月3日起,央行将SLF的隔夜品种上调35个基点,至3.1%;7天和1个月品种均上调10个基点,分为至3.35%和3.7%。
什么是SLF
SLF全名为StandingLendingFacility,即常备借贷便利。可以理解为是央行为市场投放货币的另一种短期货币工具,是中国央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
常备接待便利相比逆回购,具有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以及央行和金融机构的一对一交易,具有更强针对性的特点。
央行在春节假期结束后第一天的逆回购和调高SLF利率的行为,被普遍认为是货币政策从松变紧的转变。
结合1月24日下午,央行发布消息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结合近期MLF到期情况,人民银行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2455亿元,其中6个月1385亿元,1年期107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95%、3.1%,较上期上升10BP。
什么是MLF
MLF是Medium-termLendingFacility,是中国央行与2014年9月创设的中期借贷便利,是以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为对象,采取质押方式发出的中期基础货币政策工具。
相对于SLF,MLF的期限相对较长,作为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更能够在稳定市场预期。MLF操作可以满足央行稳定利率的要求,又不需要直接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是两全的办法。
2017年1月24日的MLF操作,是MLF操作历史上的首次上调利率。回顾2016年的MLF操作历史,2016年1月19日,央行将3个月和1年期利率调低至2.75%、3.25%,1月21日将6月期下调至3%,2月19日再次将6月期和1年期分别下调至2.85%、3%,此后维持至2017年1月24日。
2016年初,央行两次调低MLF利率,宽松的资金面和政策倾向,被认为是2016年房价、股市和国内商品价格上行的刺激之一。
如今央行在开年伊始,就一改往年前松后紧的态度,在年初即表现出收紧流动性的倾向,或许预示着今年货币政策将会由宽松转为偏紧,信贷将会进一步收缩。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在《中国金融》撰文称:在宏观大背景下,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更加中性,更加审慎,更好地平衡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供给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拓展时间和空间。
从大环境看,更加中性、审慎的货币政策,配合供给侧改革的进行,将会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实体经济的复苏。
对普通人而言,与市场上传言的“实质加息”说法相比,央行这几次货币政策的操作,并不等同于实际意义上的加息。
以和普通人生活关系较大的房贷来说,房贷利率是按照上一年最后一天(12月31日)的央行基准利率来计算。从历史经验来看,从央行通过各种货币工具上调利率,到最终调整居民存贷款利率,一般还会间隔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当央行正式调整居民存贷款利率后,第二年的房贷利息才会发生变化。
由于市场流动性的减弱,贷款利率增加,各类投资的积极性将会降温,投资标的减少,市面的理财产品或许不会出现太高的回报率。股市、债市和大宗商品市场,或许也会由于资金面偏紧,而缺乏激进的行情机会。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理财详情,敬请关注“财管评测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