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段时间在抖音上看到了一个小视频,在视频中一个中学生有理有据地论证了该如何上补习班的问题。后来,我总结了一下,他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意思:在报补习班之前,首先要吃透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课后练习题。也就是说,只有把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弄懂弄透,把靠近概念、公式最近的练习题分毫不差地解答出来,吃透嚼烂了“一”,才能举一反三,然后再去报补习班,学习更深层次的题目和答题技巧,获取难分高分,上补习班的目的才能事半功倍!
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我深刻地反思了一下:之所以会沦为学习贫困户,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学习方法上---想着天边的事,不做手边的事儿。自命不凡、自以为是,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其实,哪有什么学霸,只是别人愿意花费“苯”功夫在最基础的知识上、最不起眼的小事儿。
今天看到了一本书,在其中的一个章节中讲到了认知突围。对于高考、对于学习方法都有很独到的见解:
在读高中的时候,把教科书上的题目练习好,对一个高中学生来说是最需要做的基础功课,但是大部分人踏踏实实地做到了吗?当然没有,那为什么没有做到呢?主要大部分人是狂妄的,认为自己非同凡响,要做就做有难度的事,对最基础的事情不屑一顾。殊不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相互联系的,你掌握不了这些基本的,你就没办法向前走一步,更何况挑战有难度的你的水平一直就被锁死在基础区。这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个逻辑:人生的路往往是在一个阶段完成所有任务后才能进人下一个阶段,有点像游戏里的角色升级,但是生活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没人告诉你有哪些任务是这个阶段必须完成的,所以很多人一直被锁死在低阶状态,陷人低水平循环。
很多人理解不了国家为什么那么重视高考,为什么要一考定终身。一方面是公平,所有阶层的孩子都统一装备入场比拼不存在你家的孩子练了十八般武艺,别人家的孩子开着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入场。另一方面,高考本身是个“虚拟任务”,通过这次“虚拟任务”的测试,看看你完成得怎么样。如果你连这个“虚拟任务”都完不成,那么就可以初步判断你整体的人生观有问题。没错,确实是你的人生观存在问题,并不是智商存在问题--这个时候可能不止孩子的人生观有问题,往往也意味着家长的人生观出现了问题,最多的问题是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
非常优秀、智商超人,以至于要搞跨越式教育才能满足需求,让孩子去做难度很高的题,去参加不必要的培训,反而忽略了基础
性的东西,最后得不偿失。
孩子会继承家长的生理基因,长得多少跟家长有点像。此外还继承了家长的社会基因,思考问题的模式也多少有家长思维模式的影子。比如家长觉得自己的娃非常优秀,是一个百年奇才,孩子时间长了自然也有种矛盾的感受,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波粒二象性”,即一边觉得自己很优秀,可是从成就来看又非常普通。
某短时间,仿佛被棒头棒喝:我这辈子最豁然开朗的时刻,就是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因为我记性不太好,所以要多做笔记;因为我智商一般,所以要笨鸟先飞,不仅先飞,而且要多飞,多重复几次,反而记得更熟;因为我读书不太快,所以要慢慢看,尽管看得慢,但是投入时间量巨大,也能形成规模优势
当我们认识到人生唯一能依赖的只有多重复、多练习,把技能内化于心,心里反而踏实了太多。就如如同小鸟儿相信自己的翅膀,而不是树枝。认清了这些,我们便不会纠结、痛苦自己不是个天才,不能过目不忘,不能文思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