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某一天,独自一人从成都坐城际列车到青城山中去寻森。
出发前,在宽窄巷子旁边的便利店买了水和干粮,步行到人民公园地铁站,坐2号线到犀浦城际站,搭乘早班车到郊外,「成青快铁」是成都和都江堰双向开行的动车组列车,中间停靠一站,就是青城山站。
在青城山站下车后,有公交可以到景区的大门口,3公里,3个站。下了车,可以选择步行到景区门口,大约1.5公里,嫌累或者赶时间可以花上10块钱坐电瓶车。
登山
主峰海拔1260米,索道上行10分钟,但观光景色啥都没有,慢慢爬上去要3个钟,能饱览前山的大好景色。
山脚下的针叶林,很有北欧风的滤镜质感。葱茏幽翠,不负清幽之名。
山居生活,每天面对的是相似的生活场景,在山林之中,烟火气少了许多,却有着山外人喜爱的清静。山里人,没有人问wifi密码是多少,这里连4G信号都时断时续。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24小时在线,一点必要都没有,这世上根本就没有,这一刻必须解决的事情,即使有,此刻的你,也无法解决。
放下心来吧,好好享受生活。
仔细观察,这里的绿得都不太一样,深绿、翠绿、嫩绿,在这里生活一年,你就完全可以引领下一个季度的流行色了。
下雨天。看似很有情调,窗前听雨,雨打松柏。
在这里可不这样,一到下雨天,整个人都不想动了,慵懒地盼着天晴。
雨天爬山的都是勇士,那我也得给自己一个赞了。
泥土为黄壤,母岩为侏罗纪紫色砂岩、泥岩和砾岩的坡积物。
蜿蜒的登山路,一路都挺平缓,唯一需要费力气的就是后面的九道拐。
一个人,听着歌,看到好看的植物,停下来拍一张。
眼中有两种颜色,树的绿,石的棕。心情只有一种,轻松畅快的。
问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此山的道教文化,对世人影响颇深。
青瓦屋檐下,愿为一人立黄昏。
断章取之。
我就是不改,你拿我怎样?
道。
一字道破天机。
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
满满的人间烟火气,被我隔绝在取景框之外。留下安静的一个世界,给心中的道场。
谁说,红配绿难看的,你看山中到处的红绳如何解释?
中午12点的时候,才爬到天师洞,在下面的小吃铺吃了两根火腿和若干干粮,山中天气凉,食物也跟着降了温,吃到肚子里还是冷冷的感觉。
补充完体力,继续前行。
不停出现的道观,不见应有的道人。难道道士都下山了么?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无佛家到处的金灿灿不同,这里的色彩偏白绿灰。
透过墙漏,映下来的叶子,通透光亮,有种禅味。
三鱼戏荷。三这个数字刚好符合道家的中心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而鱼产卵,一胎就可以产好多小鱼儿。
不言之教。
不说,你便懂了。
山水有相逢,不必感伤。
落花时节又逢君,只道一声珍重。
红墙之外,亦是同一个世界。
拜水
从山上下来之后,坐公交到10公里之外的都江堰,段子说中国有四大宽容,其一便是:来都来了。下一次不一定啥时候,有时间来看呢。于是青城山登顶之后,乘索道马上下山。
下午4点钟,换票进景区。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在课本上我们早已熟知,也佩服李冰的智慧,原理也背的滚瓜乱熟。但等到你有一天真的站在它面前,五官感知更加形象,滔滔江水流速很快,你很难想象在你眼前是两条江水,波涛汹涌状似如海之气势。
走在公园内,所见都是千百年前的原貌,滚滚东逝的江水,带走了如烟往事,留下了风调雨顺。
余秋雨先生曾在文化苦旅中提到都江堰,他说,一开始以为就是个水利工程而已,没想到一看就惊艳了他的双眸。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波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并叮嘱我们,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看完了都江堰,匆匆前往都江堰高铁站,赶回成都客栈,及时参加晚上的桌游。
青城山的幽静,都江堰的汹涌。原本对立的两个景观,竟然能互相接纳,包容地存在着。山水永相逢,越过前面的高山,还会遇见河流、小溪或者湖泊、大海。
人也一样,在旅行中遇见的人儿,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相见,纵使此生再无见面机会,在彼此的记忆中,一定停留过那段美好的欢乐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