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之人有两个共同的爱好:一是买书,二是读书。书,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种奢侈品,看书所需的时间对我来说较难平衡。不过,爱书之人总能抽出时间阅读,早起、地铁上、睡前……买书的价钱也是奢侈的原因之一,虽然现在可以买到廉价的图书,但是有些书至今仍是如此。
《读书至上》讲述了五百年的图书发现史,从16世纪到今天,人们买书藏书,而买不起书的男男女女,购入二手书还有借书。有文学的青年,总会找到机会去阅读。我们现在也是如此,买书藏书,或是宅在图书馆、书店一整天,蹭书读也是一件幸事。
书是一种简单的商品,它承载着知识。阅读也许不会改变我们,但是从长久看,书让人宁心平静,我们总能从中得到“救赎”。
美国国父托马斯·杰斐逊应是大家熟知的人物,他曾告诉约翰·亚当斯:“没有书我就活不下去。”书中说他曾四次建立馆藏,但是我认为其中只有三次真正是他的收藏。他没有机会继承任何藏书,当他就读于威廉和玛丽学院时,遇到了乔治·威思,他鼓励杰斐逊抄录名言警句、收藏图书。不幸的是,他的第一次馆藏毁于一场大火。当他得知家中造火时,他第一反应是询问他书的生死。第二次馆藏开始于同样的大火,与玛莎结婚后,给他更多的金钱和时间收藏更多的书。当国会图书馆想要建立一座实用性的图书馆,杰斐逊将他的藏书均卖给了国会图书馆。这帮他偿还了债务,但我们不能否认其中的高尚的目的。在半捐半卖了第二次馆藏后,他继续从书商处购书,他的“退休藏书”约有一千六百册。杰斐逊的藏书用我们现在的分类来说,多是社科类图书,还有部分文学类图书。此时,人们从神学类书籍收藏转入实用性书籍。
聊过了美国国父,接下来聊一下普通读者。“普通读者”这个词源自托马斯·格雷的诗《墓园挽歌》,这个词可以用来概括一个受限于经济因素的读者群。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第一个阅读的门槛就是识字,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识字还不像现在这样的普遍,阅读对于他们来说很困难。第二个阅读的门槛是金钱,书籍的费用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得起的,大多数人只能选择借书或购买二手书。第三个阅读的门槛是自然条件。普通工人需要劳作,过长的劳作时间留给他们极少的时间用来阅读。还有态度问题,不是每个人都热爱读书。最后,还有机会问题,这里提到的机会就是选书,在没有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很难选取合适的书来阅读。普通读者常读的书是文学类图书,尤其是小说居多,休闲娱乐为主。
上述的两个部分,仅是本书很小的一部分。书中还介绍了约翰·索恩爵士的书房,中间还穿插着对书商、出版社的介绍。我曾读过一句话:“读书不一定能让你发财,但至少会让你明白如何才能活出个人样。”虽然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但我知道,阅读让人阅历丰富,每一本书,都是一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