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中,沙漠可能一直都是神秘的代名词,很少有人愿意置身于此,或许因为无法忍受那里恶劣的气候,更多半是因为习惯不了那份挑战生理本能的寂寞。那里的人愚昧落后,冥顽不化,那里的一风一沙,让人莫名敬畏,然而偏偏有人把那里当成魂牵梦绕的前世今生,她就是三毛。
小时候的我,只知道三毛流浪记,天真的以为大人们口中的三毛就是那个衣衫褴褛脑顶三根毛的大头男孩,后来一点一点在旁人的口中搜集到只言片语,在脑中简单勾勒了一个传奇女人的形象,当然,也只是望而生畏罢了。直到上了大学才想着主动的走入她的世界,用了一周多的空闲时间读完了她的前期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总的来说,感觉就是震撼,可能是我涉世未深的缘故,难以想象这个与我阴阳两隔的女人的经历感受,但奇怪的是,冥冥之中她的某些思维方式正在我血液里流淌,并不断膨胀,可能是对自由的渴望,可能是对常规的挑战,可能是走出去的勇气,可能是顽强的生命力,总之,我并未感觉三毛是另类是偏激,反而觉得这个女人是很可爱的,就像孩子一样,不曾沾染一丝尘世的迂腐气息。
“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确是一样子的单调”这是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写的一句话,我很喜欢,我愿意每天总是绞尽脑汁活的有趣些,毕竟我所在的今天是多少人羡慕的昨天啊,我更应该活的鲜活热情,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们,就像三毛说的,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
读了这本书,我心中勾勒出的撒哈拉更像是一片净土,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虽有着尚未开化的头脑,却也不失骨子里的质朴与真实,那里虽然有着无数让人看了觉得可悲可笑的人或事,但也存在着无数至情至性,感动上苍的温暖瞬间,记得一个撒哈拉威的哑人奴隶,手缚绳索,脚带脚镣,被带上去往下一个主人住处的车,他却挣扎着往家的方向奔走,只为了给妻儿送上三毛刚刚塞在他手里给他路上吃的干粮,沙漠里的不平等观念根深蒂固,与之相承的是当地人脱去野蛮的外衣后内心的淳厚与真情扎根土壤,万里黄沙为野蛮找了借口,也为情感的真实流露做好天然屏障。他们未经驯化,尚不能用城市人的套路来与之交流,但在他们身上却更能体现出人的本性的一些东西,我一直相信,人从猿人演化而来的时间里,很多东西是深入骨髓的,不用经过教育就与生俱来的,比如说繁衍的能力,比如索取与给予的平衡,比如说亲情,比如过分享和合作,他们懂,只是没有经历我们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罢了。
还记得书里有一章是这样写的,一个西班牙的军曹,心底里一直对撒哈拉威人充满了仇恨,在一次喝醉酒后偶遇三毛,三毛将他拖上车送回了军营,此后,他感激三毛,用车子将前来军营买菜的三毛载回家,当看到三毛和房东一个撒哈拉威人相熟时,他眼里只有鄙夷,转身离开,后来三毛在别人的口中得知这个军官曾亲眼目睹了全营的好兄弟以及自己的亲人死在撒哈拉威人的屠刀之下,这该是怎样的仇恨啊。他在敌人入侵后,西班牙军队撤军的路上,遇到两个撒哈拉威人的孩子,他以一个军人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孩子前方的地界不安全,下车去拦,只可惜已经引爆了地雷,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这两个孩子的性命,他也被永远的葬在了这万丈荒漠之上……读到这里,你的内心是不是也泛起波澜,但又不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难以言说,或许你在思考一个生命的价值和它存在的意义,或许你在想象当时军官的心理感受,或许你在为他感到惋惜,或许你在对战争表示愤慨,又或许你在试图评判对错因果,再或许你在佛学轮回上寻找答案……
古来的功过本来就不好评说,更何况在沙漠里,无穷无尽波浪起伏的沙粒,才是大地真正的主人,而人,生存在这儿,只不过是拌在沙里面的小石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