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各行各业、各年龄阶段的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压力。
心理困扰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很突出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包含了学生的学业发展、异常行为、情绪障碍、人际关系、竞争问题,中年人的职业枯竭、家庭问题(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代际关系)、成瘾行为(毒品、药物和网络)、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以及种种的老年问题(孤独、临终、疾病)。由于现代人有很多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因此社会对心理辅导的需要日渐增多。
我国心理辅导领域中的专业人员非常有限,人手不足,而且主要集中在医院、学校和一些专业机构中,工作方式以个别辅导为主。于是,产生了社会需要广泛和心理服务提供不足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团体辅导非常必要且紧迫,团体辅导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心理帮助的需要,也可以弥补个别辅导的一些不足。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相对于个体辅导或个体咨询而言的,在港台地区又被称之为“小组辅导”或“团体咨商”。顾名思义,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或解决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通常包括一两名领导者和多名团体成员,由几次或十几次团体聚会或活动组成。
在团体活动中,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增进成员对他人心理的认识,促使成员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和促进成员的人格成长。
国外学者将团体辅导助人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团体的创始阶段。成员只显露个人安全和较公众的一面,其自我探索并不自然,倾向于形容过往的经验。
第二阶段为团体充满矛盾与对质的阶段。成员表现出抗拒,由于方法、目标和行为的常模未曾建立,成员有许多不肯定和焦虑,他们之间缺乏和谐。他们努力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矛盾出现于成员之间,或成员与指导者之间。
第三阶段为团体具有内聚力的阶段。成员的士气增加,彼此信任。成员对辅导过程有交流,对指导者和团体作出认同。团体常模出现,有效的沟通网出现,成员彼此合作与信任。
第四阶段为团体的生产阶段。成员彼此接纳各人的问题,彼此帮助解决问题。团体很稳定,出现很长的工作过程。成员有更多的委身,也做更深更多的个人分享。团体运作指向个别成员和团体目标。团体努力产生一些具有长远价值的功能,主要是将个人的领悟转化为行为和人格的改变。
第五阶段团体结束阶段。成员往往出现很沉重的情绪,包括分离、损失、离散、无能、依赖、死亡和被遗弃感。成员可能出现新的困难,如面对分离的孤单感,因而引起他人关注。无力处理分离者,可能以缺席来作逃避,还可能以诉说团体的失败来处理个人情绪。积极者会提醒大家共同走过的欢笑之路,并作个人得到帮助的见证。成员往往先表达负面感受,如沮丧、不安和愤怒,继之会述说团体经验所带来的积极感受,成员会彼此表示感谢,肯定团体对个人的影响和价值,分享个人面对团体结束的感受。并将在团体中所得领悟和学习付诸行动,延转到日常生活中去。
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与目标有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且预防、发展重于矫治。也就是说不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才需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而是通过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社会技能,学会用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不适的体验,防止心理疾患的产生,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协助学生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承担生活的责任,发挥个人的潜能,过健康快乐的生活。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看法,重视学生的意见,移情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能居高临下的训斥学生,不能讽刺、嘲弄学生,不揭学生“短”,要无条件地关怀和接纳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尊重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作更自由的、深入的探索。
群体动力学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一个良好运转的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这种力量来自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的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使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紧密相连,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者——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整体比部分重要,群体作为一种内在的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孤立的个体。个体在群体中生活,不仅取决于个体的个人生活空间,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场的制约。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比个别心理辅导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好的辅导效益。
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是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的综合,实验表明,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有替代强化的作用。人从一出生就处于不断成长及改变自身的过程中。人的潜能随着对社会的适应与再学习而不断增长。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提供了有指导的社会学习情境,通过团体的经验与现代心理学智慧,增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此外,卡尔·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柏恩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人际沟通、信息传播、人际吸引等的研究,也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真诚而又温暖的团体气氛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互相关心和帮助中克服恐惧、焦虑心理,建立安全感;在这样的团体中可以使人更多地开放自己,增进相互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团体名称要有吸引力,积极正向,并能够体现本团体的目的。团体名称不要使用容易出现理解歧义的词句,题目太小或太大都不切合实际。活动名称要符合对象的年龄特点,容易使人接受。针对学生的团体辅导活动名称最好由师生共同制定。
团体辅导过程中要注意几个要素:团体成员的特点、团体的规模、团体活动的时间和频率、团体活动的场地、团体活动所需的设备材料。特别要考虑一些常用的团体辅导游戏活动,根据本次设计的目的、人数以及场地器材等情况,需要做哪些变通。
下面分享一个团体辅导的活动流程设计
一、串名字游戏
游戏过程:
分小组围圈——由一名成员自我介绍——(顺时针方向)下一名同学介绍 注:下一名同学介绍时要说我是XXX后面的XXX,依次下去,最后一名学员要将前面所有学员的名字、重复一遍。
游戏目的:活跃气氛,打破僵局,加速学员之间的了解。
这个环节可以不做点评,做个总结,进入下一环节。
二、 “盲人”旅游
道具:团体辅导工具箱中的眼罩和可拆卸呼啦圈
游戏过程:
1.使用团体心理辅导箱中可拆卸呼啦圈建立一“道路”,中间使用桌子、绳子等设置障碍。在背景音乐声中,每个人戴上团体辅导教具箱中的眼罩扮演一个盲人,先在室内独自一人穿越障碍旅程,如果踏出道路则给予提醒。让成员体验盲人的无助、艰辛、甚至恐惧。
2.所有成员中一半人继续扮演盲人,另一半人扮演帮助盲人的“拐棍”,由“拐棍”帮助盲人完成室外有障碍的旅行。完成后交换角色重新体验。
3.所有成员均扮演盲人,并两个盲人相互帮助到室外走过一段障碍旅程。
4.成员们交流:在不同情况下,扮演不同角色的感受。
游戏目的:增进信任,换位思考,提升凝聚力。
点评:游戏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失去知觉的无助感,同时也激发出每个人的对于团队的新认识和自律自信的心理,并付诸行动,达到增加信任,提升团队意识,增进同伴友情的目的。
过程中需要有一位主持人及时掌握现场的情况,避免活动过程中发生跌倒受伤,并对成员进行鼓励,培养积极情绪。在整个过程中也应该及时的感知到每个成员的心理状况,为活动完成后的总结提供帮助。
三、训练幽默乐观的游戏
情绪有正性与负性之分。有些正性情绪,如兴奋、好玩、幽默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而许多负性情绪,如痛苦、焦虑、恐惧则会阻碍人的创造力发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因成功或失败而导致情绪波动的经历。
游戏过程:
要求所有参与者偏离一贯的社会行为,学动物园里动物的叫声。下面一表决定你要学的动物是什么:你姓氏汉语拼音的第一字母与之对应的动物名称——A--F 狮子;G--L 海豹;M--R 猩猩;S--Z 热带鸟。
现在选择一个伙伴(最好在这些朋友中挑一位不太熟悉的人作为伙伴)。彼此盯着看,目光不能转移,同时用嘴大声学动物叫,至少10秒钟。
游戏目的:体验情绪在问题解决中的强大作用;训练幽默和乐观的情绪。
点评:
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你的感觉如何?
你是否感到既幽默有趣又有些尴尬?
(总结:这个游戏尽管开始时会感到不舒服,很可能结束时已是笑声满堂。也许不管你模仿的动物是什么,最后你的表现都是“傻驴”一头。你是否注意到好玩和幽默的情绪会有助于你在这个游戏中创造性的发挥,可能会使你灵机一动,模仿出种种出人意外的叫声,获得满堂喝采,或者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而在游戏中,感到尴尬的心理却会使你羞于开口?假如你有幽默感,学动物叫就更容易开口。正性乐观的情绪是创造力的催化剂。因此,在最困难的时候,不要忘记幽默可以使你保持乐观。)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需要一名主持和观察员,主持要把握好语言的引导作用;观察员就要对整个环境进行观察,在每个环节结束时,要将观察到的信息反映在提问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反思。对心理辅导也有帮助。
觉得有帮助的朋友,不妨收藏关注下,点个赞再走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