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老听人说XXX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知行不能合一,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我会觉得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是有原因的。我们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不依靠能量而单独存活。
为什么我们跟有的人就很聊得来,跟有的人几乎没什么话说?
是的,频率不对,或者说不同频。因为没法共振,所以无法输出相应的话语。
说鬼话是因为鬼共振出了这人想要表达的话语,说人话是因为人共振出了这人想要表达的话语(这插一句,所谓的“鬼”也是你自己的内在创造出来的)。
待我慢慢分析:
文字有能量,声音有能量,语言也有能量
我们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想要传递的信息的本质都是能量,也可以理解为频率的振动
每一个文字发音的背后都对应着相应的频率和振动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在背后跟朋友说别人的坏话?
我们来做个场景模拟和场景分析:
故事背景: 有一家公司XX部的员工A和WW部的员工B在职场上刚认识不久,感觉两人挺能聊得来的,于是下班一起约着去餐厅吃饭。
场景1:A的内心有很多对领导的不满和抱怨,B的内心恰好也有很多的对自己上司的埋怨想要吐槽。
是的,恭喜两人在这一点上终于有了共同的话题,也就是同频了。
于是乎,双方开始“狠狠的”把自己部门的领导吐槽了一番,发泄的很爽。
场景:2:A对网球很感兴趣,很喜欢打网球,正好B最近也在练习网球,两人就开始讨论关于打网球过程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什么样的练习方法可以提升自己的球技。
是的,两人在打网球上有了更多共同的话题,谈论了很多关于网球方面的话语。
吃晚饭后还约着周末休息一起去网球场打网球。
场景3:A是个十足的工作狂魔,B也是一位对待工作很认真很有责任心的乖宝宝。
于是乎,即使是非工作时间,两人依旧在饭桌上讨论着目前正在接手的工作项目需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怎么进一步的改进自己手里目前的项目方案,和优化现有的问题。
设想一下在场景中,如果A是一个充满负能量,喜欢抱怨和八卦的一位宝宝,但B却是一位热爱生活,很正能量的一位宝宝,平时喜欢阅读、运动和看电影,那么以上场景会有出现怎样的结局呢?
我想你应该可以猜到这个饭局的结果了吧。
结果就是A说的话传输到B这里成为无效信息,因为在B的数据库里没有相关信息,因此无法输出A可以接收到的信息,也就是无法与A产生共振,一起去吐槽自己的领导和同事。
相反,由于B的数据库里全部是关于生活和工作正面的相关数据,所以B听完A的话不仅不会跟A一起抱怨身边的人事物,反而会输出B看到这些人身上的优点,甚至放大这些优势。
如果A的数据库当中没有储存相关信息,那么A即使接收到了B的信息,也不会引起共振,也会当作是无效信息处理。
甚至若是此时B输出了跟电影、阅读这些相关信息过多的话,由于在A的数据库当中对这方面数据的收集和储存为大面积的空白,所以A无法输出与此相关的有效信息。
此时A会出现2种情况:
第1种是接受输入相关数据,以此来扩展自己的数据库;第2种是拒绝输入相关数据,这2种情况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的结局。
我们先来讨论第1种结局:
A学习到了自己世界以外新的内容,进一步扩展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也激发出了自己热爱生活的另一面,或者说B的一些相关话语引发了A对一些事物的想要去探索的兴趣。
A认为自己很幸运能够认识B,之后经常有问题找B在一起探讨交流。
是哒,B共振出了A内心深处对于生活的热爱的那一面,或者说B带有光的那一面吸引到了A。
第2种结局:
A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会感到不耐烦或者厌烦,之后A也可能不会选择与B有过多的交集。
因为两者之间所拥有的信息数据不对称,即使双方交换了信息资源,对双方而言也是无效信息,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不是“对的人”,或者两人之间“不同频”。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当中会产生一个个圈子或者社区,每个圈子对应着这个圈子相应的频率,就好像生命之花的图案一样。
动漫圈聚集着一帮动漫爱好者,所以探讨的话题当然更多的是跟动漫有关。
网球圈聚集着一帮网球爱好者,所以探讨的话题当然更多的是跟网球有关。
电影圈聚集着一帮电影爱好者,所以探讨的话题当然更多的是跟电影有关。
八卦圈聚集着一帮八卦爱好者,所以探讨的话题当然更多的是跟八卦有关。
......
所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细细想来还是蛮有道理的。
你的内在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共振到与你内在类似的人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从而形成你的圈子和你的世界。
没有对的人,也没有错的人,只有是不是一个“频道的人”。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合作请加微信simplelife0808
打赏是一种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