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老师说过,在德国如果你要扶一个老年人过马路。那么这个老年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逃跑。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我们的文化里助人为乐是一个非常值得赞美的事情。不论对方是否求救,是否需要。只是我们单方面的认为对方需要我们帮助。在心理学上叫拯救者情结。
“我要帮助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句很自大的话,把自己变大,对方变小。甚至在潜意识里不相信对方有力量解决事情,需要我来帮助。
“我要拯救你”。谁能够拯救我们?是比自己强大,有力量的才能够拯救。比如说神。所以,当说我要拯救你时,无形之中把自己的位置抬高了,对方是渺小的,无力的,而我有无尚,崇高的能量。
“我是为你好”。一句我是为你好。其实在间接的否认你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要听我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绑架你。
通过拯救你,我来获得满足感,存在感。记得在几年前,学习心理学之处,身边的朋友常常会发短信给我:在吗?你是学心理学的,我有个问题咨询你,事情是这样的.......
在刚开始,虽说我知道医不叩门,咨询师要有界限。但是,无法抵挡住作为一个拯救者的诱惑,想做一个对方赞美的人。所以,不论多晚,多累,我都会听对方的唠叨,家常理短,爱恨纠葛。也会提出认为是对对方比较有效的建议。虽然,知道对方只是发个牢骚,把你当成情感垃圾桶,你的建议并不会听。但是,依然甘之如饴 。不收咨询费用,只是为了结束时,听到对方的一句,你真好,太厉害了。内心也会有一个声音:你瞧,我多无私,我就是为了帮助别人的。而自己常常处于精疲力竭状态。
其实,促使我真正的开始觉察自己的拯救者情结的是和一个朋友之间的事情。
这个朋友当时处于情感中,时常找我聊天,有时半夜给我打电话我都是强忍着困意陪她聊。直到有次问我说:在吗,我有一个朋友,怎么怎么了,你帮帮他呗。我说:如果他需要,请约我个案。朋友说:哦,他不做个案,就只是想找你聊聊。我说:对不起,我是心理咨询师,不是陪聊的,找我聊天是收费的。这个朋友就发了一大段话,大概的意思,就是你这人怎么这样的呀,大家都是朋友,要相互帮助的,怎么可以谈钱呢。后来,就再也没有理过我。
这件事情,在能量层面上来说就不是一件等价的事情,施与受并不匹配。首先,我的初心就是我要帮助对方,但是,因为我未收取任何的回报,久而久之我的内心也会有一个期待让对方把我当成一个好人。对方对我也会有一个期待:你是无偿的,要无偿的帮助所有的人。
在人情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不强。尤其会觉得,我们关系好,才会不分彼此。只要我认为你需要帮助,或是我认为你需要帮助我。那么,你我就有责任与义务帮助。但是,这都是三个字“我认为”,却忽略了对方是否需要。在这点,我是非常喜欢英语的那句“Can I help you”我能够帮助你吗?这是带有尊重与询问的。在我们常常做的就是“我要帮助你,我是为你好,所以你不能拒绝我的一切好意。”。
中国古语说:久负大恩必成仇。拯救者情结只是不断的施与的一方。不会要求对方回报,或者说一旦对方回报了就显得自己不伟大了。所以,接受的一方,刚开始会怀揣感恩之心,想着回报。但是,有拯救者情结的人是不需要回报的。所以,久而久之,就会心安理得,理所当然。最后,就会不满足,总觉得不够。
一旦对方习惯了有一个拯救者时,他也会渐渐的失去成长的动力。反正有一个拯救者在背负着我的命运,为我负责呢,所以,当拯救者不停的背负这别人的重担前行时,总有一天会被压垮。同时,也剥夺了别人成长的的机会。
在做个案咨询时,来访者常常会问咨询师,我能好吗,通过多久的咨询能好,好到什么程度。一个负责任的咨询师是不会做出承诺的,因为成长是自己的事情。
我已经不做拯救者很久了。因为我明白我不需要通过帮助别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及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