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春意盎然,我们课题组在八里河举行了本学期第二次教研活动,由八里河中心校肖方全老师和六十铺苏娜娜老师共同执教《陋室铭》。两节课听下来,由衷地感到惊讶、惊喜,两位老师就着这一篇短文谱成了风格迥异的华章。
有腔有调颂华章
首先是多种形式的读。肖老师用刘禹锡有着积极向上心态的《秋词》导入后,就开始背读了全文,给学生做了良好的示范。然后学生个人读,读准字音;齐读,读出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怀。学生分层次朗读,既了解了文章的脉络,也熟悉了文章的结构。
苏老师的读,开篇就不凡,在让学生说说哪些字值得注意后,就找了一个学生起来朗读,该学生难能可贵的是不仅吐字清晰,而且语气做到了抑扬顿挫,表情也随着内容变化,给人一种沉浸其中,人文合一的感觉,实在让人忍不住要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了。而苏老师的读,同样也富有感染力,那腔那调,也让人忍不住摇头晃脑,也跟读起来。
补充内容谱华章
《陋室铭》很短,仅有81个字,这只能放一桌一椅的简陋茅屋,有何可铭的呢?两位老师都补充了刘禹锡被罢官贬到和县以来,由城南三间向江而立的华居到一件只能放一桌一椅的陋室的过程,由两副对联到一篇铭文,其过程听来不仅饶有趣味,扩大了听闻,增长了见识,也让人既愤慨昏庸上司的愚蠢促狭,也佩服刘禹锡“他人逢秋悲寂寥,自感秋日胜春朝”的豁达心胸。感受到他“我自捻须向天笑,仙龙何惧茅檐低”刚正不阿的铮铮铁骨。两位老师在补充的时候,也能彰显教师的教育机智。肖老师是在介绍陋室时顺势介绍,苏老师介绍时有一个学生不停地接话,于是苏老师说:看起来你也知道这个故事,那就让这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吧。学生落落大方开始讲述,老师予以鼓励。
两位老师都补充了《经典咏流传》,一个放在开端引入,留待结课升华;一个层层铺垫,在学生当堂背诵后水到渠成地欣赏歌者演绎的听觉盛宴,让感情的潮水随着读文的音韵美,寻文的画面美,体会人物的情感美后,再到音乐的殿堂,共同融入到古典文化和音乐完美结合的情境中,置身于音乐殿堂,欣赏音乐音韵完美融合的华章。
肖老师还补充了孔子将居九夷,面对他人的担忧,坦然地反驳: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安贫乐道的情怀,补充了颜回居陋巷,一瓢饮,一豆羹,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故事,再看文中诸葛庐,子云亭,谁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呢?又何必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这样的补充,有种短文长教的丰厚,纵横相连的意趣。
苏老师适时地补充了图片,让我们领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美感,体会“素琴”和“丝竹”不同,从而了解刘禹锡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心胸。
精巧构思献华章
教育界一直有句名言: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可是在大家教学内容大同小异的时候,教学设计中采用了何种教学方式,如何选择切入点,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两位老师,教学风格不同,肖老师是稳,环节设计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由读出音韵美,想象画面美,到领悟情感美。板书的内容由三位圣贤,三幅图画,一个主旨,两个比兴,倒推出文章的结构,也为下一个教学行动:学生背诵,提纲挈领。
苏老师一个话题设置:斯是陋室,何陋之有?两句话矛盾不矛盾?就将文章内容拎起来。话题的设置,老师既能补充陋室的实际情况,又能抓住不陋,讲陋室的环境的清幽,交往的高雅,行为的文雅,能讲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怀。
玉璧微瑕话华章
于漪老师说,没有完美的课堂,任何一节课都是有缺憾的艺术。两位老师的课也是白璧微瑕。
肖老师的三个画面处理得有些仓促,没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只是用原文的话来回答。如果在内容上有所取舍,这三个唯美图片画面会经过同学们的想象后描述出来,加深陋室不陋的印象。
苏老师在评价学生语言上很有特色,而且能够提示总结学习方法,并指出缺点,但是,语言不够简练。后面没有扣住主问题讨论,而是岔开话题,导致时间不够用,没有完成心中的预想。
我们知道,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是在钱梦龙导读艺术在部编教材中的应用的课题实践中,我们教师已经有意识地体现话题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训练中培养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步上台阶,假借陋室,走进名著,相信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一定会在课题活动的促进下,奏响一曲又一曲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