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影节看的第一部电影,来自比利时的小众电影,以至于豆瓣上看过人都没能凑出一个评分。然而,题材却又关乎时下的热点之一:阿尔茨海默病。
《疯狂的生活》
正准备要个孩子的小夫妻亚历克斯和诺依米,碰上了患“语义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症)的老母亲苏珊,于是原本的生活轨迹逐渐偏离正轨。
苏珊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各种随之而来的问题不断。亚历克斯不得不耗费更多的时间陪在母亲身边,这意味着他和妻子的备孕计划不得不搁置。他安慰妻子,“我们需要等一个安稳的时期”,但事实是,除非母亲去世,否则生活只会这样一路疯狂,所谓的“完美”时期并不会到来。
而疾病对人类的耐性是最大的考验,儿子与母亲、儿子与妻子之间的关系正在逐渐改变。生病的是母亲,但疯狂的却又不止是生活。
亚历克斯没有错吗?也有。
他也时常为了一些小事和母亲争执,即使当时母亲还没有患病(或者可能是患病初期)。他有他的坚持,比如诺依米提出既然有护工照顾,他们没必要推掉早就订好的周末出游计划。然而在亚历克斯眼中,这就是妻子自私、只考虑自己的表现。
反过来看,亚历克斯的行为未尝不是一种自私与偏执,是正常生活中的“疯狂”。
所谓的“正常人”与“病人”,只是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对于患病的苏珊来说,或许此刻的她才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快乐星球。正如诺依米所言,为何要认为生病是一件伤心的事呢?看到苏珊开心的样子,难道不就够了?
作为儿媳,诺依米在片中的理解与耐心,实在要比国内不少狗血家庭剧中的子女要更加值得赞善。她的存在,就像是亚历克斯和苏珊之间的调和剂。比起母亲患病初期,亚历克斯的焦躁不安和过度保护,诺依米会更懂得从苏珊的角度去看世界,而不是将她当作一个痴呆的老太太。
欧洲人拍戏,不走狗血苦情那一套。即使是看上去如此丧的情境,亚历克斯几乎在崩溃边缘徘徊,片中依旧不乏笑点和冷幽默。苏珊日渐严重的病情不会单纯让人产生同情乃至怜悯,反而,在她与亚历克斯的相处中让人觉得有那么点可爱与好笑。甚至,会很有代入感的觉得那个举止或可笑或可爱或失控的人,就是自己。你看,这才生活的疯狂所在。
众人协助原本就是开美术馆(也是策展人)的苏珊办了画展。对于只穿着纸尿裤近乎全裸地出现在众人面前的苏珊,大家没有责骂、嘲笑、驱赶,而是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和她微笑问好。就算生病,也要优雅地抽烟,高贵地行走。
想通了的亚历克斯,找到了与母亲相处的新方式,也消除了与妻子之间的隔阂。生活依旧疯狂,但他正学着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亚历克斯给母亲减少药量,让她从郁郁寡欢又变成之前的兴奋欢快,可以说是他思想上的一个转折点。减少的不仅是药量,也是他自己的精神负担。)
要想达到这样的结局,在现实中需要太多的巧合:经验丰富且用心的护工,善解人意的儿媳极其父母,上班时间自由且愿意为母亲劳神劳力的儿子,以及苏珊本人的雄厚经济实力(一间没有房贷的大宅子和一堆随时可以变现的高价艺术品)。
说实话,片中任何一个桥段放到现实,都可能让人抓狂、让人歇斯底里。看上去梦幻和遥不可及的happy ending可能只是导演“狡猾”的安排,像是悲伤过度之后的一丝安慰。一切只是刚好在最美好的时刻戛然而止,谁也不知道下一刻生活是否会变得疯狂而失控。
最后,要夸一夸导演在影片表现形式上的一些小心思。片中穿插了几个场景,看上去是主角在面对医生、政府官员或其他什么人,但更像是直接在和荧幕前的观众对话。每当这种场景,主角们的穿着色调总是和背景一致。
不是和一块背景板撞衫,而是真正隐没在了背景中,像是被生活所摆布,无法逃脱。唯一一次,主角服装颜色没有和背景保持一致就是电影的开篇:亚历克斯和诺依米,正在为备孕作咨询。毕竟,那时候母亲还没有被查出患病,生活依旧有序可控。
有意思的是,之后每一次“撞衫”的颜色总是很跳脱(天蓝、浅橙、亮黄……),过于欢快的服装颜色和主角们正在讨论的沉重话题形成了鲜明对比。丧,却不失活力。
不仅如此,在苏珊确诊前,曾执意要送给小夫妻一套藤蔓花纹的床单被套。随着她病情的加重,导演让亚历克斯和诺依米的家居服也逐渐变成了同款花色。渐渐地,亚历克斯的ipad保护套和诺依米看的书籍封面,也都变成了藤蔓图案。苏珊的病,正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并且这种影响在不断加深。
另一个方面,片中还穿插了一幅艺术品。它是苏珊原本要放在展览中的某位艺术家的作品,被放在水中的纸寓意着无限宇宙。但随着剧情的推进,纸片在水中逐渐破碎,分裂,消失,并且最终形成了一幅“新”的作品。就像是亚历克斯一家人的生活写照,失控过后,或许会迎来新的世界。